名家筆陣:中國經濟三個取向

經過十八大換屆,「習李新政」正式開始。市場一直期望的救市措施,至今仍是雷聲大雨點小。不論是否推出,內地和本港股市已先行亢奮並升至近年高位,反映市場相信中國經濟已見底。這想法背後也有數據支持,十二月滙豐中國製造業PMI升至51.5創19個月新高。人行在去年第四季度例會上提到「中國經濟呈現更多積極因素,引用上期提到的思考方法,不論人行說的是「全部事實」還是「局部事實」,可肯定的是中央有意減低市場對「出手救市」的期望。

為何不趁「習李」剛上任時即出手救市博取掌聲呢?筆者估計背後理由眾多。最明顯的理由是要留有一手,待外圍經濟不穩或內地民怨到達臨界點時,出招轉移視線。畢竟美國在未來一季仍要面對多個懸崖,國際大戶大可借此舞高弄低獲利,有招在手總比藥石亂投好。

其二是中央對救市仍是深有顧慮。內地上月通脹出乎市場預期升至2.5%,創7個月高位。雖則當中或有季節性因素,但不能掉以輕心。過往中央一直以「穩增長、調結構、控通脹」九個字來表達其經濟施政重點;但在第四季人行例會會議紀錄上,那九字真言加入了「防風險」變成十二字真言。

提防潛在金融風險

何謂「防風險」?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在上月另一場合的講話,給了最佳解說:「金融行業潛在風險上升,特別是房地產及相關行業風險,以及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的期限錯配等風險仍在。」由此可見中央不願在現時以加大政府基建投資和再用房地產刺激經濟(最快見效的措施),可見梳理金融風險是中央短期的工作重點。

最後一點,就是現時內地民怨的焦點非集中在經濟上,而是對反貪的訴求。今天推出刺激經濟措施,最大受益者應是中間層層官僚。李克強曾說:「若無法增長人民群眾收入GDP增速就是自拉自唱。」重GDP的「質」高於重「量」將是中央今後數年國策。

說了這麼多,那未來中國的經濟之路如何走?筆者想到幾點:

(1) 趁新班子上任之勢,挾民眾的期望大力推行官僚改革,以求長遠理順經濟施政效益。能推進多少就得看中央政治局七常委的魄力,現在落結論言之尚早。

稅務寬減鼓勵投資

(2) 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國外列強對量寬的熱情不改,增購美國日本國債不見得對方會知恩圖報。所以維持匯率穩定,既可收控通脹之效,亦有利持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且能以較佳價錢收購境外資源,提升國家戰略資源儲備以至話語權。

(3) 以財稅政策作為調整經濟的主要手段。減輕稅務可直接提升國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必靠官僚分配,做到藏富於民,從而提振內需。同時以減稅或補助等形式支持民企進行產業升級/提升機械化水平以達致生產規模效應,增加民企的競爭力。對產能過剩的行業則實施加稅,同時藉稅務寬減鼓勵私營企業投資取代地方政府投資,作為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曲線削弱地方政府對拉動經濟的主導性。

任重而道遠,期望中共新一屆領導能有一番作為。

關焯照

經濟學者,畢業於加拿大協和大學,獲經濟學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兼香港中文大學生活質素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