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買唔起又租唔起時代

以往經常聽到有人說,樓價貴買唔起,大可先租樓住,慢慢等候時機。這番話背後其實有兩個假設。首先,就算樓價再癲,租金貴極都有個譜,怎樣也負擔得來;其次,薪金年年加,再配合積極儲錢,不用多久必能夢想成真。可惜現實與理想距離愈來愈遠,叫人先租後買變得不切實際,因為香港已儼然步入了買唔起又租唔起的時代。

差餉物業估價署截至去年十一月的最新數據顯示,樓價和租金進一步與負擔能力脫節。一個約四百呎以下的細單位,在港島平均賣四百九十萬元、月租平均萬三,九龍賣三百六十萬元、月租近萬,新界賣三百萬元、月租八千幾。想住大一些的約七百呎單位,在港島平均賣八百四十萬元、月租平均二萬三,九龍賣七百萬元、月租萬七,新界賣四百八十萬元、月租過萬三。

現在究竟有幾貴?幾多人負擔得起?根據統計處的人口普查結果,香港的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約二萬元,個人收入中位數為一萬一千元,即是有一半家庭及個人收入低於這金額。一個月入二萬元的家庭,就算只想買個細單位,能否順利通過銀行的供款壓力測試都成疑問。租樓住又如何呢?總不能拿大半份糧交租吧,因此港島及九龍可免問,惟有揀新界。不過,如果樓價及租金升勢不止,不久將來恐怕想住在一個沒有被劏細的單位,都變成癡人說夢。

衣食住行是四個基本生活需要,唔夠錢使可節衣縮食,有一定彈性;可是居住的需求彈性很低,總要找地方容身,租客的議價能力並不高,要頂硬上。以目前的趨勢看,中小型單位租金仍有上升空間,因為租金回報率「頗高」,平均在三厘以上,相信這類別的樓價升幅仍較突出,並繼續推高租金,直至與大型單位一樣,回報率跌到兩厘多才穩定下來。

當愈是租唔起,便愈要拉上補下搵錢交租,這便解釋了在過去一年,樓價及租金急升之下,本地零售市道愈見低迷,銷售增長出乎意料地弱,一些耐用品及衣履類別更出現銷售倒退。雖然交租嚴格來說只是財富轉移,錢並無少咗,但租客的錢,相信真的是從節衣縮食得來,而業主多收了的租金則肯定不會全部花光,零售銷售不被拖累才怪。

買唔起又租唔起的時代,究竟能維持多久而不至於爆煲呢?在政府以辣招大力壓抑置業需求下,很多人只能選擇乾等,等待未來幾年住宅供應增加,期望屆時樓價和租金會穩定下來。所以這種脆弱的平衡,暫時還能維持着,可是一旦新的土地及住宅供應不及預期,失望的後果將會相當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