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進行架構及高層大改組,標誌着一個新紀元的開始,身為行政總裁的李小加,相信會視此為巨大成就。不過,經此一變,從感性上來講,港交所已不再是那間多年來一直立足於香港的證券交易所,與港人將會愈來愈疏離。從現實上來看,港交所在往後的日子,更會因為業務範圍不斷擴張,把環球的市場風險直接引進到香港。
李小加不只一次說過,要讓港交所在全球交易所之中脫穎而出,這從剛完成改組的架構中可見一斑。新設的「環球市場科」統領所有主要業務,又把結算業務環球化及獨立,並預告未來三年將迅速轉型,把港交所從一個簡單的股票現貨市場,變成全方位的股票現貨、衍生工具、貨幣產品及商品業務交易所。換言之,港人最熟悉的港股市場,未來只是整體業務的一個部分。
企業開拓從未涉足的新業務,不外乎兩個途徑,其一是從小做起,依靠自然增長;其二是透過併購把業務整個買下來。如果港交所想迅速轉型,當然不會由零開始,因此大手筆併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即時變身市場領導者只是開始,未來肯定有更多翻天覆地的搞作。不過,這種併購是名義上擁有,實際由原來的人繼續營運,嚴格來說等於「外判」。
其實,併購並不困難,肯畀錢就得,買回來後如何管理才是關鍵。港交所在兩三年前仍對搞商品交易興趣冷淡,現在搖身變成市場領導者,有沒有相應的能力和專才去駕馭另一家百年老店,是重大考驗。這並不是花錢請幾個人回來「遙控」便可,管理層本身的視野和能力亦很重要,否則恐怕會變成海外諸侯各自劃地為界,中央鞭長莫及。
此外,香港的監管機構及相關政策局,是否有本事睇實迅速轉型後的港交所,同樣值得關注。證監會理論上是港交所的直屬監管機構,可是在商品、股票以外的衍生工具及場外結算方面,看來並非老行尊。當然,海外交易業務的日常監管,會繼續由當地機構負責,但港交所作為母公司,肯定要負責最終決策,香港監管機構同樣有最終監管責任。
港交所憑着跳出香港的雄心壯志,已成為商品市場領導者,將來更要扮演「北水」的國際舞台,香港當然會非常風光。可是海外市場一旦有甚麼不測,香港便要承受很多原本不直接相干的環球市場風險,因為這裏是港交所的根據地,情況就如金融海嘯期間,歐美那些「大得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在海外市場爆大鑊之後,總部所在地的政府最終要出錢打救一樣。港交所已經變身,香港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