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的其中一個主要功能是方便發新股融資,港交所配股集資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本是正常商業行為,但因其兼負監管機構和上市公司雙重角色,故選擇配股而非供股方式集資惹來不少爭議,小投資者吃虧在前,港交所要求其他上市公司保障投資者利益方面,亦因此事件不能做好示範作用。
港交所的股東相信是長線投資者為主,看好其獨特的壟斷地位,公司大部分盈利用作派息亦是其吸引之處,其去年度往績息率高達三厘四,在現今已算高息股。即使提出供股計劃,有閒錢的股東料不會介意參與;就算不願意供股,也大可將供股權在市場出售,做法會較公平。
上市公司供股要經過股東會批准及買賣供股權等費時程序,但如果港交所選擇配股,目的只求方便及快捷,道理上根本說不通;港交所並不屬投機性股份,股價波動大部分時間與大市同步,「夜長夢多」的風險其實不大。政府可以有機會低價溝貨,但高價入貨的普羅投資者卻沒有此機會,未來每股盈利和派息均無可避免遭攤薄,儘管幅度不大,惟以港交所此特殊身份,並未小心從事。
公司配股其中一竅妙是承配人身份甚少公開,故有不少細價股以大折讓配股予「友好人士」,然後炒高圖利,或目的旨在攤薄小股東利益(亦即向下炒)。港交所即使無此動機,但傳聞接貨的投資者其中一個是中投,難免惹來許多遐想,公司天價收購LME一直傳獲中方祝福,中投入股港交所便不足怪哉。
另有傳聞「超級大戶」認購了大部分配發新股,使配售反應熱烈,短短半小時便獲足額認購,港交所昨收市價亦僅跌不足百分之一,顯見配售價委實「便宜」了大戶,使早前參與沽空的投資者,可以折讓價認購新股份作無風險補倉。但即使機構投資者亦向隅者眾,巧合的是配股安排在「凍資王」人保集團招股截止認購之後,在資金最緊張的時候抽水再被搶購一空,難怪被視為精心安排。
港交所選用發可換股債券、配股及銀行貸款三方融資,息率是最堪斟酌之處,可換股債券年息僅半厘、換股價尤高於政府入市價(每股一百六十元)。在現行超低息環境下,銀行貸款利率低至兩厘或以下;港交所平均周息率超過三厘,發新股未必對股東有利,遑論不能廣泛參與。港交所以較低市盈率發新股集資,收購超高市盈率的LME好像除笨有精,但令人質疑是否有更佳的選擇。
如果港交所也不能做到秉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管治質素也淪為空談,也就有辱監管者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