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淡化辣招 不如增加供應

港府今年十月二十七日實施打擊樓市炒賣措施的「加辣」版,即提高額外印花稅的稅階以及延長適用期至三年,又新增買家印花稅,規定非本港居民的外地人士、所有本地和外地註冊的公司購買本港住宅物業,需額外支付百分之十五的買家印花稅。

兩項「加辣」招式推出至今快將滿月,市場對此毀譽不一,本港居民認為阻截境外人士爭購住宅物業,有助冷卻樓價的瘋狂升勢。一項研究顯示,新辣招推出後的首個星期,本港樓價指數下跌百分之○點五四,其中以豪宅市場所受影響較大,辣招顯然已初見成效。

不過地產發展商及地產代理吃了兩枚新辣招後,則滿頭噴火,直指買家印花稅及加長版額外印花稅推行後,住宅成交縮減,一、二手成交只及出招前的一成至兩成,地產代理業首當其衝,若情況持續下去,不可抹殺樓價出現大跌機會。

代表地產發展商的地產建設商會建議港府為「辣招」減辣,例如包括由香港永久居民持有的公司買樓可獲豁免、樓價三千萬港元或以上的大型單位可獲豁免、並為買家印花稅設定「日落條款」,列明在特定時間後該政策將自動失效,讓市場知所盤算。商會甚至建議,港府推出措施協助首次置業人士,包括免收印花稅及放寬樓按借貸比例至八成,甚至九成。

港府出招遏抑樓市,本來就是順應市民的呼聲,令過熱的市況適度降溫,以免日後失控。推倒樓市,令發展商及地產代理「冇啖好食」,應該不是出招的原意。不過,港府推出政策的事前評估和事後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落差。業界的建議正好給予港府機會,搜集更多具體市場數據,認真研究政策的成效,及早作出優化,切忌因循固執,自以為是。

從近期樓市炒無可炒,資金轉炒車位,甚至其他非住宅物業,可知市場囤積着一大筆苦無出路的資金,港府對此不能掉以輕心。港人無論為着實際住屋需求,抑或為投資保值,一窩蜂湧往樓市,其實正好反映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推動投資工具多元化不力,才會出現閒置資金湧往樓市的現象。

坦白說,現時樓市失衡,除了有炒賣因素推波助瀾外,很大部分原因是過去幾年供應嚴重不足的後遺症。按照港府的計劃,未來四年本港每年有一萬五千個單位供應,在二○一六年甚至有二萬個單位推出,這些供應是否足夠滿足市場需求,港人對買樓意欲高漲,究竟是反映實際需求遠超預期,抑或是對樓市未來供應了解不足的過敏反應,港府必須詳細分析,然後以適當政策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