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拒絕合併 自取滅亡

銀行業經營證券買賣服務,與證券經紀業爭奪客戶,這本身便是一項極不公平的競爭,包括內地的很多市場在內,從來都不允許銀行兼營證券買賣業務。就算先進市場如美國,於○八年金融海嘯、發生雷曼等金融機構倒閉事故後,也不斷有意見認為兩者應分業經營,藉以減少金融業的風險。

本地銀行業經營證券買賣服務,因一般並不向散戶提供孖展借貸服務,也沒有自營買賣,因此出現風險機會低,但其加入競爭,卻藉着實力差距把本地證券經紀業逐漸邊緣化,卻是不爭事實。

銀行實力強難招架

本地銀行業經營證券買賣服務,過去一直與證券行無異,並且直接受證監會監管的附屬證券公司進行。銀行業直接參與經營證券買賣服務,應是最近10多年內的事,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正達事件相信是催化劑,規管當局基於本地證券經紀業一般實力較單薄,屢次呼籲業界增強實力或相互整合又不成功,惟恐類似正達等失責事件重現,影響市場發展,因此不經意讓銀行直接加入經營,結果讓不少原屬本地證券行的客戶被實力較強的銀行搶走。

銀行業積極與證券行競爭,有些甚至不惜推出免佣優惠,吸引投資者開戶,熟悉銀行業運作方式的人士,都明白這只是用作招徠的噱頭。在銀行維持一個投資戶口,其背後有不同名目的收費,佣金只屬其中一小部分。曾經有位客戶擬在其銀行戶口提取約三億元價值的股票,銀行根據開戶協議要求他支付約15萬元的股票轉倉費,結果那位客人被迫打消念頭。

事實上,銀行營運上動員那麼大量的前後台人員服務客戶,不收費又哪裏能夠維持龐大開支,何況還要有盈利。因此,證券業界埋怨客戶被撬走,其實不正確。

銀行業與證券行競爭,前者主要是贏了實力,本地證券業一直不肯面對這個事實,因此被拋離愈來愈遠。但這個問題最終還是必須面對,業界要提升與銀行的競爭能力,必須接受擴大資本實力的建議,無法獨自辦得到,應循相互整合達成,這才是正確態度。

我提出證券行生存在於三大因素,「實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實力不足,其他便談不上。

相互整合免被淘汰

本地證券業於過去十餘年的發展每況愈下,業界未能因應市場急速發展及時增資,壯大自己,或許可以推諉是個別力量有限,難以辦得到,但業界一直自我封閉門戶,堅拒相互整合,集多人之力以加強競爭實力的呼籲,導致今天陷於有被淘汰之虞的境地,是業界自己一手造成的。

筆者自九○年代中擔任聯交所副主席職務時起,便一直向業界提出上述整合的構思,可惜至今,類似的相互整合例子幾近於零,從未有出現過。

過去一年,我在籌組新公司的過程中,又再向個別業界提出相似的提議,但反應依然十分冷淡。印象中,很多業界情願堅持到最後一刻結業而去,也不願與同業相互合併,門戶成見之深確實匪夷所思。

(證券業前途討論之三)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超過40年,許氏現時亦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與及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香港旅遊業議會上訴委員會獨立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