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中國須加強扶助民企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現在中國的外匯儲蓄已達三萬多億美元,但在三十多年前,中國外儲只有一億美元左右,單是這個驚人的數據,已可反映中國經濟發展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這股改革的洪流中,中國經濟組合亦由國營企業的主體逐步過渡至民營企業。在很多範疇內,由於民企對市場有着靈活的觸覺,和對私有所得的激勵作用,民企無異是佔了優勢的,這種優勢在改革開放初期很明顯,然而,近來卻有點開倒車的迹象,也產生了民營企業抱怨政策扶助不足的聲音。

政策傾斜 國企獨大

在今年發布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當中,就有不少篇幅是有關中小企業的發展,當中很具體的提到要對中小企在知識產權、走出去和融資上要有措施。

眾所周知,內地的中小企就是民營企業,「十二五」規劃對民企的着墨,除了彰顯民企對中國經濟發展有着重要的貢獻外,也反映了民企在許多政策上得不到應有的協助,或許可以這樣地說,是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舉例來說,在融資上國有企業可以用公共資源來作抵押,然後向銀行申請貸款,對金融機構來說,國企的賴債風險很低,因為有國有資產買單,所以銀行信貸普遍向國企傾斜;而民企在外匯留成上的待遇又比不上國企,在政策上缺乏支持,期望民企可以成功走出去有些不切實際,所以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中,國企不但沒有消失,有些國企憑藉其行政優勢,可以做大做強,反過來收購其競爭對手的民企,這就是坊間所說的「國進民退」現象。

從信貸政策、外匯政策對國營、民營企業的差異來看,類似的偏向國企的政策還有很多。例如在中國現有的八十多項產業中,准許外資進入的有近七十項,而民營企業准許進入的則只有五十項,這些限制明顯是對民企的發展造成障礙。

那麼,這個現象是中國特有的,還是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的必經階段?中國和其他國家相比,有沒有自己的獨特成因?在亞洲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所經歷的並不是獨有,即如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家,都是以集中資源的策略,來扶持一些工業的成長,使其在世界上可以有競逐的能力;然而當一些企業「先富起來」的時候,便要確保中小企可以成長,而非積極培育出富可敵國的財閥。

應邁向「造血式」經改

對於未來的展望,基於中國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獨特之處,可以推斷在現階段要調整傾向國企的政策,轉向注重發展中小型企業,在短期內似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簡單目標。但藉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相信最終能夠實現由輸血式的改革,過渡向造血式改革的轉變,達致國企和民企在良性競爭中共同發展。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on.cc東方互動》推出全新購物網站《生活購物》,大量賀年及婚禮用品3折起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