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00388)昨發表有關衍生產品市場交易研究調查,涵蓋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的交易情況,期內期貨及期權合約總成交量為1.26億張合約,較上年度增27%。研究調查亦發現網上交易佔個人投資者交易比例持續上升,達54%,較上年度51%為高。
調查顯示,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涵蓋莊家盤及公司盤)佔市場總成交量的51%,本地投資者佔26%,外地投資者則佔23%。
個人投資者的交易就佔23%,機構投資者佔27%,大部分是來自外地機構投資者。
英國投資者的交易佔外地投資者交易的最大比重,為25%(與上年度相若),其次為美國投資者,為23%,第三是新加坡投資者,為18%。中國內地投資者的比重為11%(上年度為13%),是來自亞洲投資者(不包括香港)總交易量的三分一。
股票期權的成交量仍然是衍生產品市場之冠,佔市場總成交量的55%(以合約張數計)。
另證監會及金管局有關場外衍生工具市場監管制度的諮詢期昨日結束。據悉,港交所亦會提交意見書。證券業協會主席馮煒能表示,由於預期要成為港交所的場外交易結算所會員也須有一定條件要求,故證監會建議從事場外衍生工具的非認可機構(即非銀行)須申領新增的第11類牌照,是合理安排,只是關注發牌條件中負責人員的要求及香港是否有足夠人才供應。
至於建議不受金管局及證監會監管的大型市場參與者,要提供其場外衍生工具活動資料,及證監會有權要求其減低持倉,他表示,這對穩定金融是好事,但未知細節如何(如大型參與者的定義等),認為必須要作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