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底起,市場已吹風說美國聯儲局會推出次輪量化寬鬆(簡稱QE2)措施,股市立刻像服了興奮劑般又再充滿活力,標普500指數由八月底貼近一千點徘徊,升至年底的逾一千二百點。不過,轉眼間QE2大限將至,在本月底便會完結,六月二十三日的議息聲明被評為「冇料到」,也未有明言QE3接力。在這種「舊水」未收、「新水」缺乏的窘局下,全球資金將會何去何從呢?
歐債危機在近期再度浮現,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在五月八日將希臘主權信貸評級下調至「垃圾」級,歐盟不能獨善其身,但對於怎樣出手相救表現瞹眛。不過,寶華世紀資本市場首席經濟師陳寶明稱:「美債危機其實比歐債危機更大,只是全世界似乎習慣了美國以印銀紙來還債。」
他指出,自美國政府入市買證券、買債以來,我們都似乎習慣了以政府錢來維持市場活力,但陳寶明直言,六月後沒有新水注入,金融市場的動力將會被慢慢「陰乾」。
最頭疼是通脹纏身,資金要保值,自然會走去買資產,商品價格升勢完全阻不了。他預計,倫敦金將升至每安士1,600美元,原油價格卻被中東地緣政治托住,暫難再顯著回落。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也指出,聯儲局原想刺激經濟的如意算盤「打唔響」,QE沒有收水,但也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反而招來了通脹。商品如金、銅、鐵、煤、原油等原材料價格急升,但另一邊廂消費力疲弱,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未見可以藉加價來完全抵銷成本上升,損害了企業盈利。加上回看歷史,每逢有高通脹時,股市都是以橫行居多。經濟低增長或負增長,就是滯脹之局,他預計,至年底前美國通脹率可能超越5%。
資金從各地股市流入商品市場,但亞洲區似乎特別受到眷顧,摩根資產管理投資資訊總監崔永昌表示,QE2完結的消息其實早已被市場消化,但至今未見任何基金撤離亞洲市場。「美國和歐洲具有更多不明朗因素,至少未來半年我們對亞洲區股市是樂觀的。」他續指,投資者若想資產保值,資金應留在亞洲市場,並應盡量找消費為主導的行業來投資,以抗通脹。
六月沒有QE3,但繼續以按證回籠資金購入國債,變成「QE加強版」,即使捱得一時,但分析普遍認為捱不過「經濟寒冬」,且看八月聯儲局議息會否再搞新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