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道,印度政府擬最早今年六月實施一系列新措施,對包括滙控(00005)、花旗及渣打(02888)等外資行「開放門戶」,容許外資每年在當地合共新增34家分行,遠多過原先的12家,料對一眾「過江龍」來說是一大喜訊。
印度政府向來對本土銀行業採取保護主義,嚴限外資行每年於該國新增分行的數目至最多12家,令有意在當地「開闢疆土」的外資行發展舉步維艱。例如已於當地扎根逾一百五十年的渣打,在過去十年僅獲批准開設17家分行,至今分行總數仍僅得94家,故當局今次有意放寬外資銀行開設分行的「門檻」,滙控等銀行均對此大表歡迎。
根據印度政府的計劃,外資銀行須把旗下印度銀行業務獨立成為其全資附屬公司,使後者擁有自己的資本及資產負債表,才可分享上述「新制」,否則只能繼續遵守當局每年新增12家分行的規限。倘上述措施落實,料在當地坐擁最龐大零售銀行業務的滙控、花旗及渣打,將成為外資行中的大贏家。
然而,外資行在印度的未來發展未必如想像般一帆風順。理由是外資行與當地本土銀行同樣有責任,須先於該國較落後及貧困的城市開設分行,這與外資行先於主要城市擴軍的計劃大相逕庭。顧問公司麥肯錫亞洲財政服務部主管森古普塔表示,大部分外資行於印度的零售業務規模有限,而它們的發展重心大都放在企業及跨國業務上,所以對如何在小型城市發展可謂茫無頭緒。
森古普塔又表示,倘若外資銀行對進軍印度市場有長遠發展目標,應對印度政府今次進一步開放銀行業的消息感到相當雀躍,但這對較着重短期發展的外資銀行來說,只會大大增加發展成本;渣打印度及南亞地區行政總裁斯瓦魯普則指,在人口僅介乎5,000至5萬人的小型城市營運,或須研究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經營模式。
擴軍門檻獲得放寬亦有代價,消息透露,印度政府將要求外資行繳交10%的一次過資本增值稅,及2%至5%的印花稅,這筆高昂的稅收勢令一眾外資銀行「卻步」。斯瓦魯普坦言,渣打非常希望於印度大展拳腳,但上述稅收令擴軍成本大增,窒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