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交替轉勢 中日既同亦不同

日本確認去年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中國少四千零四十四億美元,從而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一個「老化」的傳聞,得到證實而已,重要的是,此時此刻沒有多少為之感到自豪,因為沒人不明白中國的尷尬: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也是全球最窮國家之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頭銜,成為批判、鞭策中國的名詞。

日本有專家感言說,(日本)想要實現反超現實上很困難,今後目標應當是提高人均GDP,在「質」方面成為富裕國家。日本在「量」的競賽上採取棄權的態度,但在「質」的競賽上,滿懷做富裕國家的自信,點明了中國的「世界第二」是屬於有量無質的領先,如何榮耀得起來,又怎能獲得民眾認同?GDP高增長建立在貧富懸殊上,中國據說早在清朝已是全球GDP第一,但能表示民眾福祉嗎?

歐洲智庫搞的全球繁榮指數排名,中國與印度、巴西等高增長國家排名墮後,專家批評指一些國家強勁的經濟增長,甚至對公民的滿意度和安康起了負面作用。中國不用別人來批判,內地民眾的不滿和牢騷,無時不在批判沒有公民幸福內涵的GDP成績單,倒是政府未有自我批判的勇氣,未加快改善行動。日本被中國拋離,雖然投射了其經濟政策失敗、經濟活力喪失,但造就了就業、安全、經濟安逸、環境整潔、退休延壽,恰恰是中國需要效法的。

作為鞭策力量,中國應當為有日本這一位先行一步的經濟體慶幸。日本據守「世界第二」歷經四十二年,其崛起與「衰落」恰可成為中國的鑑戒。日本因「貿易立國」而興盛,因「泡沫經濟」而敗落,興衰的影子與因素,中國的發展是如出一轍,這使得日本作為前事之師,給中國以借鏡和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盡歷「迷失十年」、「凋落十年」,但培植的創新和技術能力依然寶刀未老。中國在倣效「貿易立國」的進程中,雖然打造了「世界工廠」,但並未有長足的創新和技術能力,「貿易立國」與日本不在同一水平,日本高端與中國低端不同質相當明顯,凸顯了中國GDP增長背後,極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中國與日本發展過程有一點相近的,就是對美國的依賴。日本半個多世紀由衰入盛、由盛轉衰,可謂是成也美國、敗也美國,日本全盛時期一度財大氣粗,一味追求世界第一,當美國感受到日本的威脅時,並不理會同聲同氣的結盟之誼,毫不手軟地擊潰日本的經濟。中國的「貿易立國」進程,也與美國「互補」了幾十年,成為誰也離不開誰的拍檔。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雖然中日GDP總和仍與美國有很大差距,但美國視中國為潛在敵手已無疑問,並有心將中國崛起的威脅抑制在萌芽狀態。華府閣員說過「不視中國發展為威脅」,僅中國仍不足威脅美國的「世界第一」時說說而已,一旦勝負激爭,就能顯出美國冷酷的打壓面孔來。中國爬上「世界第二」,不是坐進祝捷盛宴席,而是進入競爭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