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書記早前曾經向記者表示,樓價的升跌是自由市場的範疇,政府要管就難免違反市場規律,是以深圳市只專注於提供足夠的保障房,而不會試圖控制樓價。如果深圳市的官員尚且能提出這個觀點,作為自由經濟橋頭堡的香港的官員,當然更應明白這個道理。
然而,香港不少人士包括官員,都似乎相信香港的高樓價是由炒家所造成的。只要政府打擊炒風,樓價就會變得合理。他們似乎相信自由市場的價格並不合理。「合理」的價格如何定奪,他們卻也說不清楚。
其實,炒家雖然往往佔取了樓價的升幅,他們卻不見得就是高樓價的「元兇」。試想一個住宅單位300萬元買回來,360萬元放出去,一買一賣不計交易成本,半年內賺60萬元,確是惹人羨妒。但其實要不是市場環境出現了變化,炒家又如何能以較高價賣出單位?炒家一買一賣,當中未見淨額新增需求,可見主導樓價的,最重要的還是實質供求和市場人士信心。
筆者當然認同炒家和買家可以因「非理性亢奮」而推高樓價,但是政府和金管局的責任,是管好借貸比率和借貸人的還款能力。
筆者認同樓市暴升會帶來風險,是以金管局在有需要時收緊借貸比率值得支持。只要理順金融系統風險,炒家和其他買家的風險就讓他們自己承擔好了。事實上他們亦應當為自己投資的風險負責。只有如此,他們才會學懂市場的機會和風險。
特區政府已公布了每年建屋指標,這大方向是正確的,可以為市場帶來更清晰的訊息。然而,私人住宅供應每年兩萬個和公屋單位15,000個,相比董建華時代提出的85,000個,可說都是兩個極端!特區政府指其提出的建屋指標乃參考過去幾年的數據。然而,不要忘記過去十多年來都不算得是正常的年份,其中包括了亞洲金融風暴、DOTCOM泡沫的爆破、九一一、沙士和金融海嘯!是以35,000之數幾乎可以肯定是偏低之數。
筆者希望特區政府正視供應不足的事實,而不要以打擊炒家轉移市場視線。只有正視供應不足的問題,才能根治本港樓市供求失衡的困局。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何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