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Chatroom:黃元山剖白投行「錢」途

他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及美國耶魯大學讀書,11年間輾轉在紐約、倫敦及香港三地的投資銀行擔任高層;33歲那年,他正值事業高峰期,卻毅然放下投行光環,這位前i-banker(投資銀行家)是誰?今期《財金Chatroom》請來現職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細說在投行生存之道。

對於本地大學生而言,進身投行工作等於事業「升呢」,在香港大學就讀工商管理(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一年級的Kevin指出,他的同學均希望畢業後加入投行。「當初我也想做i-banker,但近年與金融界人士接觸增多,才發現投行工作並非如想像般簡單,所以會重新考慮未來職業去向。」既然心意未定,那就由身為「投行大師兄」的黃元山提供一些寶貴意見吧!

黃: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

K: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一年級生Kevin

金錢掛帥講求能力

K:我知道投行文化比起其他企業更講求突出個人表現,普遍來說,「投行人」每天都要工作12個小時或以上,壓力一定很大吧!

黃:投行注重個人表現是必然的事,當中亦與你能協助公司賺取多少金錢而掛鈎,所以投行是個非常實際的地方,其好處是能客觀地量度每個人的工作能力,繼而公平地分配資源及獎勵,令辦公室政治情況減少出現。

K:你剛開始是在紐約雷曼兄弟當分析員,其後職位愈升愈高,你的表現想必很好,幫公司賺到大錢。

黃:這絕對有關係。投行是一個很着重表現的地方,大家自然「睇住條數去做人」。記得以前在倫敦工作,公司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這現象解釋了投行用人並非主要講求年資,只要你有能力,能為公司賺取利潤,你就能獲得更多工作機會。

金融戰場精英匯集

K:眾所周知,能進身投行工作的人,學歷均是名列前茅,面對這些精英,你在工作時會有上戰場打仗的感覺嗎?

黃:老實說,戰鬥的感覺一定有,始終在投行工作競爭很大,個人性格要夠堅強才行。當年我在倫敦工作,投行內便滿布不少離鄉背井的人,例如來自東歐及俄羅斯等地。雖然彼此競爭劇烈,不過好玩之處就是你知道這些人都是從各地走出來的精英,與他們一起工作是十分「過癮」的事情。

K:我認為年輕人在亞洲區工作較難晉升,因為中國人階級觀念重,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中年人的上司。即使我比你聰明,但由於年輕,所以在工作上或會出現「做極都上唔到位」的現象。

黃:在亞洲地區,不論商業或政治都有此現象出現,然而當你到美國或英國的華爾街,便會看見從事投行的差不多全都是年輕人,他們三十多歲已擔任高層或要職,這與亞洲社會的確有所不同。當然,我認同經驗是具有價值的東西,但投行不會因為你有豐富經驗就認為你「大晒」。

K:社會普遍認為投身政府或非牟利機構工作就是為大眾服務,相反任職投行卻予人貪圖豐厚薪金的形象,對此你有何看法?

黃:不論你從事哪個行業,說穿了都是要「搵錢」,做社工都要出糧吧!除非你是德蘭修女,不過這沒可能。我認為大家要面對幾個現實問題,就是「如何搵錢」、「如何用錢」及「搵多少錢才足夠」,事實上,各行各業均有其特質與用途,對社會的影響力亦有不同,但重點是各人如何利用自己的工作經驗或資源去回饋社會。

進修增值目光放遠

K:我也計劃將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但又怕會浪費時間,或許我會先工作數年,吸取實際經驗後才去進修。

黃:我認為攻讀碩士學位還不足夠,最好是再讀一個博士學位。這一代年輕人的目光似乎看得未夠遠,要知道一個人的工作晉升階梯是很難扶搖直上,當中會出現停滯不前的情況,而不斷進修對工作前景是有利而無害的。試想想,你用4至5年的進修時間,去投資未來40年的工作前景,這一定不會是浪費的。

黃元山小檔案

先後在雷曼兄弟、瑞銀及蘇格蘭皇家銀行任職投行高層,輾轉於紐約、倫敦及香港工作達11年,曾參與多種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及開發。○八年離開投行,轉而投身慈善事業,並重回校園讀書。

Kevin小檔案

現為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學系一年級生,讀中六時開始投資,主力買賣中資股,平時會閱讀財經新聞及上市公司年報。本身對金融行業甚具興趣,目標是在畢業後加入投行。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