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較長遠的關鍵任務在於調整經濟結構;較短期的關鍵任務在於控制物價上漲、通貨膨脹。「調結構」是前幾年中國經濟總量成長到一定水平後必然提出的要求,也是胡溫政府力求有別於前屆政府工作重心的特色之一。然而,金融危機中斷這一進程,推出寬鬆貨幣政策,保證了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然而也成為今年各類物價輪番迅猛上漲、流動性過剩、通脹明顯的最重要推手,從而也使得以關注民生為特色的本屆政府,將「防通脹」列為明年經濟工作重點。
中央明年要研究制訂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自○四年醞釀起草以來,可謂只聞樓梯聲不見人。此次列入「十二五」開篇之年的計劃,應是箭在弦上。從具體內容看,收入所得稅改革必會破題。不過,如將之視為調結構甚或防通脹的措施,則屬本末倒置。
「調結構」與「防通脹」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均為減速措施。然而,中國不願也不敢拋開經濟增長去調控。於是,既要實現調結構、防通脹,又要保持經濟適當高速的增長,也就成為政府的雙重目標。明年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國內生產總值約增長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約4%。看似矛盾的增速和減速雙重目標造就內地明年經濟總體思路的複雜性。
複雜性要求對應手段的複合性。中央工作會議上,複合性最集中地體現在了財政、貨幣政策配套的變化。一方面財政保持前兩年的「積極」財政;另一方面,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改為「穩健」。換言之,以積極財政政策保增長,以穩健貨幣政策防通脹,而兩者都要促進調結構。財政、貨幣政策由「積極與適度寬鬆」,轉變為當下的「積極與穩健」,體現中央對經濟發展的「後危機」思維。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對此有很形象的評述: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變調凸顯形勢的複雜性。不再像兩年前那樣只需集中力量對付一個「敵人」,宏調的目標正由以往相對單一變得逐漸多元:既要反危機,又要反通脹,局面更加複雜。
中央工作會議還為調結構和防通脹還制訂了一系列其他措施。為調結構,會議定出了節能環保、農業、現代服務業和保障房四大產業發展主線,以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製造七大優先產業。同時,會議也特別強調堅決防止借「十二五」開局盲目上項目,以避免重蹈經濟轉型變為單純數量增長之覆轍。
國際金融法博士 嚴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