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樓市在回應政府出招,渡過短暫膠着期後,已重現賣方市場的特徵,買家顯然不耐煩等政府的招數顯靈,急着重返市場。這個勢頭背後由兩股力量推動,一方面是通脹熱力的煎逼,讓人們尋找保值工具,與通脹賽跑尤其迫切;另一方面是本港銀行爭奪樓按的意欲重燃,再度降拆息按揭利率,以及提供現金回贈搶客,成為買家入市的誘因。市場以冷峻的現實,宣示政府遏樓市泡沫之戰,又一次敗下陣來。
金管局官員開腔警醒市民,若本港樓市進入下降周期,可能要同時承受樓價下跌,以及還款增加的雙重壓力。像這樣的觀點近年聽得還少嗎?這樣的警示只能是官員的「例行公事」,並無甚麼新意。若以為本港市民沒有這樣的認知,那是天大的笑話,上一個周期的「負資產」傷痛,不過瘡疤剛好,殷鑑未遠。上述的所謂「雙重壓力」人盡皆知,在當前樓價形勢下,有心置業的買家是難以輕率遺忘的。
然而,當前樓價漲勢難遏,業界估計以明年為限,全港樓價可望整體重返九七年水平。這個勢頭隱含的啟迪,與現時樓價的種種善意警告,產生逆反作用:上一個樓市周期的殺傷,在新一輪周期裏治愈,甚至可能更進一程,「磚頭財富」始終有長遠不易戰敗的威力。置業買家敢於頂着官員口中的「雙重壓力」風險入市,完全基於形勢比人強,因而官員的警示失色,反變成空洞的靠嚇。
「磚頭財富」不易戰敗的神話,歸根究柢是政府的宏觀錯位管治造成的。本港經濟兜兜轉轉,走不出對地產業的依賴,已成為百弊之源。試想,銀行難以擺脫追逐樓按業務,不惜劈息血拚,還不是因為水浸之下,過剩流動性沒有更佳的吸收器?本港轉型服務經濟阻力重重,何嘗不是因為高地價、高樓價,製造了難以承受的成本壓力?香港經濟長期管治錯位,已經嚴重扭曲,習非成是不思糾正。
政府無能藉土地供應、均衡樓市,在宏觀錯位上治樓市之本,只在微觀上落手,哪怕出招再狠、再辣,也難有實效,甚至一再拍賣土地增加供應,也仍然難扭市場預期,皆因為游資氾濫未得到治理。近期政府發招遏樓市,多次不顯藥效,已一再證明這一點。然而,要整治宏觀錯位,政策主動權卻不在港府的手上,而由美聯儲掌控,因為奉行聯匯制度,香港根本沒有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及匯率政策,而本輪樓市的大漲潮,恰恰是國際量化寬鬆大行其道造成的。如何走出金融被動局面,官員尚無變通化解的智慧。
一個被動、無能的政府,要其處置不易應付的、非常時期金融催谷的樓市泡沫,難以指望由來自內部的努力去小心刺破,實現軟着陸。更大的可能,是在金融力量催谷下,樓市泡沫未來一段時期進一步推至極端,然後由源自外部的衝擊引爆,亦即也許重演上一周期的爆煲形式。市民選擇置業,雖反感官員「靠嚇」的態度,但不能摒棄「雙重壓力」的心理準備,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以免追求「磚頭財富」心切,砸傷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