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交所進取求變 港須力爭上游

新加坡交易所以總代價八十四億澳元,收購澳洲交易所,看來「拉埋天窗」機會極高,因為許多有關合併後的人事,似乎都有了具體的安排。這宗以總市值計「蛇吞象」式收購,引爆區內交易所首宗合併,勢必令區內交易所承受壓力,尤其香港。其實,說到底借用中國成語「窮則思變」,所謂「窮」,不過是星交所的規模,處遜於香港的弱勢,面對區內競爭,這就是星交所奮發求變,力爭上游的出招。

星、澳兩大交易所合併後,將打造出一個約一點九萬億美元規模的市場,挑戰香港和東京等區內其他交易所。以上月計,兩家交易所相加的日均成交量約為六十七億美元,可望追趕港交所的約九十五億美元,有助吸引高頻交易及喜好容量大、流動性高資本市場的企業,而這些企業又是交易所收入的主要渠道。論容量大、流動性高,一向是港股的特點,星交所出招撼個正着。

早前,香港為提振吸引力,不但四出招攬海外礦業股上市,而且修訂有關規例提供方便,繼招攬俄鋁這個巨無霸後,蒙古、中亞、甚至南美洲,俱可望拓開門路。怎料星交所收購澳交所後,僅此招一舉將「收編」了多少資源商品門類的企業?憑着資源股成行成市的概念,星交所今後對有關企業的市場吸引力,無疑有壓倒香港的優勢。港交所招攬礦業股的先期成績,立即變得黯然無光,更何異於被人家贏足一條街。

星交所「窮」的又一體現,是以往欠缺產業門類豐富的市場腹地,而香港因為背靠內地市場,產業部類的輻射廣泛。但在今次收購後,變相取得澳洲作為產業腹地,星交所將縮窄與港交所的差距,由此說明星港市場的差異,不是一成不變的。此外,星交所「窮」的另一個方面,不像香港那樣有人民幣業務的先機。然而,東南亞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開拓地區,相信新加坡取得人民幣業務商機,不過是晚一點的事情,國家的策略布局遲早延伸到新加坡,香港即使是中國離岸中心,並沒有壟斷的地位,星港間人民幣業務的差異,將來亦非一成不變。

星交所有比香港「富」的優勢,那就是高頻交易先行一步。新加坡已與Chi-X Group Ltd.合營黑池交易,供參與者匿名交易,並在技術上取得了優勢。港交所明年更新系統後,執行交易的反應仍需九毫秒左右,但摩通指明年星交所交易的速度快約一百倍。港交所在黑池交易,因不及星交所進取,已處於被動追趕的後發劣勢。星交所取得主動,完全是因為及早思變的成果。

香港背靠內地,優於其他交易所的地位不是必然的。長期以來當局恃住這一條,不愁做大市場已習慣成自然,以至低估其他市場的變化易位,港府高官說「若要合併不難尋找夥伴」,長期知而不行,對購併結盟不事綢繆,以致一事無成。新加坡進取求變,是外來挑戰的例子;內地豐富上市資源給香港的運氣,在兩岸經貿改善後,國家同樣的政策也會給予台灣,則是國家愈來愈開放,使香港獨享背靠內地,「食安樂茶飯」的日子不會長長久久,不進則退就是香港前路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