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公布削赤方案,學者、政客議論紛紛,市場率先投下贊成票,英鎊及英國國債(Gilt)表現堅挺,10年期國債更創一年新高,孳息率跌至3.38厘低位。
G20峰會較早前在加拿大召開,除了人民幣匯率開放成會議焦點外,負債纍纍又陷於衰退邊緣的歐美國家,減赤與刺激經濟兩難之間該何去何從,亦是各國領袖要面對的分歧。
會議尚未召開前,各國領導就此議題已隔空發言,美國財長蓋特納與白宮經濟顧問薩默斯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我們必須顯示減少長期財赤的決心,但不以短期增長作代價。」可惜此話得不到歐洲國家認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向奧巴馬表示,絕對有必要滅赤,沒有其他選擇。英國首相卡梅倫亦回應指:「個別國家應考慮自身情況,重建經濟信心和增長。」
繼德國提出由明年至二○一四年節省800億歐元開支後,英國亦一如市場預期,大刀闊斧減少開支、增加稅收,是為二戰以來,最大幅度減赤舉措,目標一五年收支平衡。
減少政府開支常被視為不利經濟增長,但借鑑歷史,削赤不一定導致經濟收縮,部分國家在減少政府開支之餘,同時成功改變經濟結構,且在滅赤成功後,跳出過分倚賴政府的經濟模式,政府財政負擔因而大減。
歐洲數個國家上世紀都有減債計劃,多數在10年內減債成功,較值得留意的是,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採取高稅率支持高福利政策,政府開支高企,八十年代在地產、金融業皆出現泡沫,踏入九十年代,經濟衰退導致泡沫爆破,九○至九三年GDP跌5%,九四年財赤對GDP比例升至逾15%。
瑞典其後大手改革,除了減少政府開支外,又改變瑞典經濟結構,增加高增值的資訊科技行業投資,5年內減少財赤比例16.4%,5年平均經濟增長4.7%,相比開始滅赤時5年平均經濟零增長有明顯進步。
事實上,英國以往亦有成功減債的經驗,因此市場對其滅赤能力亦有信心。高盛經濟師便指,英國採取的寬鬆貨幣政策可以抵銷削減開支的影響,比預算責任辦公室(OBR)所預期的2.3%更高。
英鎊積弱多時後出現反彈,筆者認為,英國減赤動力較大,亦不如歐元區般,受成員國經濟嚴重差異拖累,英鎊較歐元可取。歐元回穩,加上美國近日的經濟數據不理想,金價借勢調整,由於市場正憂慮全球復甦的動力減弱,環球股市短期將繼續尋底。
金榮財富管理首席基金經理 史理生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