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的因果邏輯,就是對樓價不可抑止的漲勢,香港政府實施調節的決心和能力受到質疑,樓價因之仍會繼續飆漲。至於談到政府的影響力有限的說法,無疑有助政府就政策作為不力辯解,但顯然不是實情。香港的經驗證明,政策可以抑止漲價的,以公布「七成樓按指引」及實行「八萬五」房屋供應為例,都曾造成樓市重大調整。因此,政策作不作為不在於缺乏影響力,而在於決策對市勢如何判斷。
由於決策以九七亞洲金融危機樓市表現作為參照系數,對目前樓市判別為尚未泡沫化,政府還可坐觀其變。然而,樓市這一波牛氣,既不是源於經濟可觀增長,也不是源於市民的收入提高,而是源於熱錢湧入形成的過度港元流動性。眾所周知的風險是,一旦熱錢湧入逆轉,市況將隨之逆轉,這決不是各方所願見的。
香港樓市兩個植根頗深的死結影響政府的作為:一是土地財政,另一是房屋金融。近期內地樓價難抑的市勢,促成輿論掀起批判土地財政的熱潮,倒是土地財政在香港司空見慣,高地價政策傳統難改;房產金融就是百業不振,房產和金融共榮的伴生聯繫,房產興旺金融繁榮,房產遭殃金融受傷。當局因而面對市場變化畏首畏尾、缺乏作為。因為樓價大漲大跌,在財富效應下,消費也備受漲跌無常的波動影響。
當前的金融危機及杜拜新鮮的教訓,告誡政府要關注樓市的風險,不能掉以輕心。在經濟看似復甦的當下,經濟二次探底的擔心揮之不去,這是因為國際體認經濟重新平衡的出路在於「再工業化」,而風險在於造成金融危機的「槓桿化」、「金融自由化」未得到清算。事實上,如果政府放任「土地財政」、「房產金融」惡性膨脹,就是延續槓桿化、金融自由化,就有走向雙底衰退的必然。
基於本港經濟發展慣性,短中期難以打破房產金融的共生聯繫,但為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香港不可以繼續在樓市起伏的大波動循環中坎坷前行。較現實的取向,是謀求樓市的穩定發展,並藉着樓市穩定發展,尋求成功轉型。雖然像美國等工業國謀「再工業化」,未必是香港行得通的出路,但依靠房產支撐的金融也不是可靠的出路。
如果說,當前樓市還有餘勢,未到泡沫瀕爆境地,恰恰是政策發揮作用的時機。且看有銀行認為樓市初現泡沫迹象之際,仍然不惜鬥減按息爭貸,明言樓按還是相對可取的業務,這已可見流動性氾濫、銀行水浸下,資金出路貧乏,以致房產金融的困境浮現。面對困境如何拓寬資金出路,又保住穩定樓市的元氣,是當前經濟決策的首務,也是香港避免雙底衰退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