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二○一○見證貿易糾紛全面升級

金融海嘯引發全球經濟秩序大重整,在金融層面是「去槓桿化」,在外經貿層面是「貿易再平衡」。金融機構及個人為資產減值、為負債減磅已做得七七八八,貿易再平衡則起步不久。歐美頗為流行的說法是,新興市場國家多年來向發達國家大舉出口,然後把賺回來的外匯以債務形式回流,令發達國家債台高築,是金融海嘯的遠因,所謂再平衡就是要「反轉」這條貿易與資金鏈,主角自然離不開歐美以及世界工廠中國,預示着二○一○年將會是貿易糾紛不斷擴大的一年。

其實,早在去年底已隱現糾紛升溫的迹象。美國在九月突然宣布對中國製汽車輪胎徵收反傾銷稅,中國隨即報復,向美國進口的雞肉及汽車零件開刀。此後,中國與美歐、特別是美國的貿易制裁與反制裁個案數目急速增加,針對的產品愈來愈專門及仔細,部分產品名稱「專門」到連普羅大眾也聞所未聞。最新一宗糾紛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批准向中國製造的油井管徵收最多百分之十六的關稅,事態發展顯示這些貿易「夥伴」不斷互挖牆腳,並非吉兆。

在早前召開的中歐峰會上,內地官員曾經這樣教訓歐盟官員,指「一些國家一方面要求人民幣升值,另一方面又對中國實行名目繁多的貿易保護主義,這是有欠公允的,實際上是要限制中國的發展」。這一番話正好道出國際貿易糾紛的兩種主要形態,即是設置貿易壁壘阻止進出口,以及在匯率上做手腳,可以任擇其一又或兩者並行,是貿易再平衡過程中的常態。

歐美一向批評中國人為地壓低匯率,無異於為內地企業提供出口補貼,以及向進口貨統一徵收關稅,在理論上是站得住腳的。新興市場國家對資本流動普遍有限制,控制匯率相對較容易,也是鼓勵出口的重要手段。相對而言,歐美的資本市場規模龐大,干預匯率的效果僅是曇花一現,否則一早便照辦煮碗,餘下的選擇便是增加貿易壁壘,找藉口實施制裁。兩者根本就是一體的兩面,所以貿易再平衡一日未完,歐美還是會繼續針對人民幣匯率說三道四。

說來諷刺,歐美現在正需要增加出口來降低龐大的貿易逆差,而中國同樣需要保住出口來穩定就業,以及消化過剩的產能,大家目標如此一致,正所謂三個和尚無水食,貿易糾紛在所難免。當然,中國說要擴大內需來帶動增長,也不是純屬吹水,但亦深明手上籌碼的價值,市場不會因為壓力而開放,只會為利益而開放。在今年元旦日啟動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有九成商品將逐步實施零關稅,有內地專家形容這是邁向以中國為中心的最終消費市場。

可惜,這個新進自由貿易區,恐怕未必是中國迴避貿易再平衡的出路。去年首三季,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貿易逆差只有不到八億美元,今年隨時可能扭轉為順差。中國與東盟的出口產品互補性也不見得特別強,主要市場都在歐美,互相競爭的可能性不容低估,究竟誰依靠誰,現在還未清楚。一場金融海嘯加速美國世紀的沒落,也加速中國崛起,自然不用再像以往以開放市場向歐美送大禮,但貿易畢竟涉及買賣雙方,並非任何一方可以單方面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