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暴熱暴寒政策市 狂漲當有大跌

滬深股市玩跳水,跌幅最高達百分之三點七三,兩市超過九成個股下跌,總成交逾四千七百億元,為歷史上最大的交投量。從市況推論,跌市屬大盤所為,如此急速的拋售,形同大規模洗倉,散戶股民很大機會走貨慢步,甚至接下大戶的火棒。跌市突如其來,同時也拖累了港股。如果沒有無緣無故的跌市,今次大跌又原因何在,成為市場困惑的問題。

市場有關的分析探究,羅列多種原因,包括,銀行增資擴股的憂慮,上海迪士尼縮水擊沉相關概念股,保險公司贖回率先出逃,基金受贖回所逼減倉,人民幣升值從緩引致B股調整等。從中看到拋售屬於機構投資者的作為,背後所涉是政策性的因素,顯示跌市是有形之手同無形之手結合的產物,畢竟滬綜指屢創三個月以來新高,已大大超越傳言的「三千點」政策目標上限。

相信當局不承認「三千點」政策上限,甚至不承認有甚麼政策目標,但在股指升高後至三千點水平時,向下調整總是由機構投資者,乃至主要是官方的投資基金率先摸頂出逃,這種現象一再發生有何合理解釋?若照官方說法,經濟保八無問題,不急於退市保持政策的穩定,既然基本因素很好,股市何以卻忽現轉向呢?政策同資金的聯繫,永遠是掙不脫的扣。

股市難免一跌,本質是退市的鋪排所致,今年以來激勵人氣的升市,本來就同救市引致的放水相關,到鋪排退市之際,股市出現「要錢不要貨」就絲毫不奇。事實上,日前國資委公布一至十月央企經營狀況時,就下發通知要求央企清查股權投資,加快資金回籠。堪可說明股權投資現象的存在,現在國資委下令回籠資金,央企怎麼做不是可想而知嗎?

另外,一個重要的動態就是銀行增資擴股。雖然中銀監否認要求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至百分之十三,但決策訊息透露,只有資本充足率達百分之十以上的銀行,才可能獲得更多政策支持。政策取向誘導銀行增資,即使不強制達到百分之十三,百分之十一或十二的標準又相差多少呢?因此銀行積極增資擴股,民生銀行上市、興業銀行供股莫不與此攸關。

去年底開始的信貸爆炸,銀行消耗大量資本金,而風險資產不斷增加。正在此時,銀監又基於系統性風險防範,強化資本充足率的監控,將中小銀行的警戒線提高。這造成了銀行極大的資金壓力,遂有包括興業銀行在內的六家股份制銀行,擴股融資總計達一千零三十億元。信貸爆炸之後,銀行大喊「缺錢」,又呼籲放寬「信貸資產證券化」,不難想像由此而來的緊縮效應。資金暴熱之後暴寒,又怎能不從股市上反映出來呢?

道理很明顯,銀行作為百業之母,牽一髮而動全身,沒有當初銀行的信貸暴潮,又何來股樓的猛漲不休,如今銀行要回保自身了,勢必帶走股市的彩虹。然而,由此推論股市大勢已去,未免不合實情,銀行增資擴股當屬階段性事務,增資後信貸活力將可回復。股樓讓人們體驗到經濟的繁榮,不論是有形之手還是無形之手,都不欲將股市扼死。終究政策的開合鬆緊,仍是足以對內地股市發生決定性作用的指揮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