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的就是各地所存在可能感染危機的溫床,重點是有泡沫迹象的樓市。經濟學家謝國忠是「經濟悲觀論者」,他的悲觀在資產價格飆升潮中不招人喜歡,但他指出的現實讓人無論如何樂觀不起來。這個現實是,「美國紐約州的寫字樓價格,現在只有上海浦東寫字樓價格的一半,而人均工資卻是上海的七倍。」
這個現實直接表明上海的寫字樓遠比美國的貴,也許是嚴重泡沫化的表現。內地樓市處於市場化的幼稚期,因為未成熟的關係,對泡沫化的認知莫衷一是,經濟界、業界的分歧就很大,更不用說縱然多見行政出招壓價或限制外資炒樓,但治樓市欠缺恒久的制度設計及評價準則。然而,樓價和美國比較下差異之大,足以引起警覺。
這個現實形成的原因及其長遠影響,都是隱憂重重的。先看形成的原因。內地樓市在市場化改革後,迅速成為聚斂財富的造富機器,一方面樓市成為地方財稅收入重要源頭,另一方面房地產企業成為先富搖籃,內地富豪十居八九出自房地產。這種無形的官商同撈、利益糾纏,是樓市重要的推升動力。要說樓價已很高,看看近期拍賣冒起的地王,樓價恐怕高處未算高。
以此為基準,即使有人硬拗沒有泡沫,也難以否認泡沫將至的風險。無論地方或中央,要增長、要保八,最有效的莫過於大興土木,以往的經驗說明,再多鐵腕的調控都難以壓服樓價。大手筆擲下巨資救市,狂湧的信貸潮,即使資金不直接進入樓市、股市,也會間接湧入,因為錢多可投資產品卻不多,加上通脹預期、銀行信貸偏好,焉能不推漲樓價?
從層層疊疊的利害,樓市要調整下來,無疑很難、很難。進一步的擔心是,長遠引以成為固有的經濟模式將貽害深遠,一如香港今天的困境。香港的高地價、高樓價形成的高成本,是經濟慢性自殺的毒藥,內地像上海、北京、廣州那樣的重點城市,正有步香港前轍的危機。
再看長遠影響。上海浦東寫字樓比紐約州貴一倍,而人均工資只及人家七分之一。這就是物業成本帶動型的模式,至少有兩大弊端:其一,因為昂貴租值嚴重推升成本,不利於企業未來吸引人才展示競爭力;其二,從整體社會而言,商住物業昂貴,而工薪收入偏低的結構,對經濟轉型消費帶動,只有阻礙沒有推動。
香港的經驗也證明了,高地價、高樓價帶動型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樓市周期性的波動和調整,不時引發金融的風險或危機,甚至激發社會動盪。最典型的是亞洲金融風暴後,嚴重的負資產狀況,帶來的經濟傷害、民生痛苦,這種情況在內地上演,後果將不堪想像。內地樓市的現實已不容當局掉以輕心,圖近利而招遠害,縱容高樓價,扭曲發展模式實在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