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北京發表演說時表示,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還不存在通脹風險,近期仍是以防通縮為主,可以說是執迷於傳統通脹目標,漠視資產泡沫遺害的典型例子。另一個例子是香港的特區政府,高唱豪宅市場與一般物業市場沒有直接關係,豪宅創天價不會影響中價物業,荒謬程度如出一轍。坦白說,中央為何要把宏調重點轉向管理通脹預期,如果通脹是遙遠的事,為何現在要改變政策,財金官員說得模棱兩可,實際是放任資產泡沫膨脹。
傳統上通脹可分為「成本推動型」及「需求推動型」兩大類。不過,在全球史無前例向市場注入巨量資金後,通脹的形成已悄然改變,應該加入一個新類別,就是「投機推動型」。大量資金流入投資市場是有目共睹的,推高了資產價格,物業市場升勢凌厲,香港的豪宅做價創世界紀錄便是一例,其他還有股市及商品價格,均大幅反彈,形成大大小小的資產泡沫。
當然,在實體經濟仍然疲弱底下,資產泡沫不會即時引發惡性通脹,但因果關係則非常清楚。物業價格被炒高,遲早會反映在租金變化之上,結果是通脹;商品例如石油、原材料價格上升,最終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以及個人的開支,結果同樣是通脹。不過,由投機推動的通脹,傳導過程較曲折及緩慢,時間差距容易令貨幣政策落後於形勢,待通脹真的變得明顯時,資產泡沫已經非常巨大,收緊銀根已太遲,泡沫爆破的後果將是另一次經濟危機。
因此,各地政府不應坐視資金氾濫催生的資產泡沫,應該適當運用貨幣政策及早防範。那麼,沒有獨立貨幣政策的地區例如香港,又該如何呢?是否只能坐視呢?答案當然不是。市場普遍有錯覺,以為收緊貨幣政策便是加息,其實除了加息之外,還有很多方法可用。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早前在介紹退市策略時曾說過,加息只是最後一着,在此之前可以減少購買國債、可以利用逆向回購從市場抽資、可以要求銀行把儲備變成定期存款等。這些嚴格來說是行政措施,舉一反三,各地央行大可各師各法。這對香港的財金官員是當頭棒喝,別再說利率要跟外圍,便翹起手甚麼都不做。
在金融海嘯之後,國際已有共識,就是央行要負起宏觀風險管理的責任,關注資產價格,防止出現泡沫。由於現時的資產泡沫是超寬鬆貨幣政策的產物,在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及早採取措施遏一遏資產泡沫的氣燄,並沒有違背貨幣政策的審慎目標。如果等到投機推動的通脹一發不可收拾,屆時恐怕毋須再談退市,應該準備另一次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