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保八無問題,早在意料之內。因為中央救市擲下大筆資金,加上調動的地方及民間資金,專家估計達二十萬億上下,這麼龐大的投入,經濟又豈能波瀾不興?保八毋須質疑,但保八的質量及保八的後繼問題,社會民眾就有疑問。數據所解讀的,經濟增長內涵是投資向由內需帶動轉移,事實未必果真如此。日前發改委三令五申嚴打產能過剩,不由令人質疑,一方面有多少過剩產能的投入已被計入GDP;另一方面經濟回復高增長後,是否有二次去庫存化的風險。
事實上,發生在危機期間的去庫存化,可以說是未有完成,這從國家補貼谷銷家電及汽車,以及鋼材的庫存大大多於需求,都反映出去庫存化有半途而廢的現象。值此之際,新一浪的經濟增長掩來,二次去庫存化怎會是杞人之憂?如果高增長是促使經濟在去庫存化中兜圈子循環,保八的質量及效益又在哪裏?
保八效益不彰的另一面,是創造就業的效果不明顯,以及增加民眾收入的效果很有限。高增長的效益,大部分為國家及企業吞掉,只會強化社會財富分化,成為轉向內需型經濟模式的阻力。海嘯前歷年的高增長造就了愈趨嚴重的貧富懸殊,並埋下倚賴出口型經濟的禍根,情況並未得到糾正。倘若高增長再強化原有的社會財富分化,則高增長不過是另一次危機的隱患。
更壞的後果是,快速回復較高增長速度恐怕未見利先見害,即是加速把通脹由預期變為現實。在官方數據裏人們讀不到通脹,不過是聞到通脹的氣息,這同現實就有距離。近期民間反映肉蛋價格連續數周上漲,官方說這是恢復性上漲,「文字遊戲」並未能抹去漲價的現實,公共服務範疇的出租車漲價、水電費漲價也先後啟動了。人行五月份的一項調查已顯示,超過四成居民認為物價很高,難以接受,該比例已接近○八年雪災前後物價處峰期時水平。九月的物價比五月高了一個百分點,無異於持續升溫。其中民生疾苦,向來是數據讀不到的。
官方難掩飾的就是房地產及黃金漲價中熱銷,愈貴愈追貨,反映民間對通脹的預期已經到了熾熱地步,不是官方數據或者輕描淡寫的解讀能消弭的。其實,官方鄭重其事提出管好通脹預期,適可證明官方已做應付通脹的預案。許多專家預料內地明年中將需要加息,一旦管不好通脹預期,採取措施的時序可能更早。一旦到數據都顯示通脹升溫時,恐怕來勢已相當兇猛,延續時間會很長。屆時出現的另一擔憂,就是政策的兩難:加息遏通脹,又恐防招惹熱錢湧入。換言之,只怕是有招也無力,出招亦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