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滙控總部半回歸 押重注亞太有風險

滙控集團宣布高層調動,將行政總裁辦公室由倫敦總部遷來香港,那邊廂美國宣布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同意從匹茲堡峰會開始,二十國集團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經濟合作論壇,取代以歐美國家為主的八國集團,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首要溝通管道。兩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背地裏都是反映同一個事實,東風壓倒西風再非口號,而是大家都要正視的大環境,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向東看。

新興市場希望與發達國家平起平坐,向來是新興國家追求的理想,但總體來說,都是「神女有心,襄王無夢」,國際大事話語權仍然牢牢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裏。拜金融海嘯衝擊所賜,歐美國家元氣大傷,新興市場成為全球資金避險的安樂窩,亦拜中國經濟崛起所賜,才拼砌成今日「全球資金向東流」的景象。

一向反應快捷的金融機構,對這些大形勢的微妙變化,自然了然於胸,滙控亦明言這次高層人事調動的部署,是着眼於全球經濟重心由西向東轉移,呼應了二十國集團代表的經濟勢力新版圖。坦白說,滙控「回流」香港早已有迹可尋,主席葛霖不止一次說過,雖然金融海嘯最壞時刻已過,但歐美經濟復甦將非常緩慢,亞洲區將乘勢崛起,亞洲主要金融中心在未來十至二十年將扮演重要角色。滙控為了拓展亞洲市場,亦作出不少部署,早前更表明有意爭取在內地股市掛牌,希望成為首批發A股的外企,今次把半個總部從倫敦搬來香港,看來是要以行動表明「心迹」,顯示「誠意」。

商人做每項決定,都是跟着生意走。滙控的高層重組,正好印證全球經濟重心由西向東轉移的現實。金融海嘯爆發後,歐美政府傾全力救市,即使暫時把經濟穩定下來,前景仍然充滿變數。相反,亞洲等新興市場受金融海嘯的衝擊較輕,儼如歐美金融機構做生意的寶地,滙控的舉動只是順勢而行。其他受金融海嘯打擊較輕的金融機構例如渣打,亦表明會重點發展新興市場業務,相信有意前來亞洲大展拳腳的跨國集團名單,將會不斷加長。

滙控這家數十年來植根香港的銀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藉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曲線遷英,總部亦移師倫敦,現在卻選擇「回流」,是否意味承認當年做出錯誤決定呢?其實,滙控每次搬遷都與當時政經局勢有密切關係。例如二次大戰後扎根香港,皆因內地政局變天;九十年代遷冊倫敦,則由於香港出現信心危機;現在回流香港,亦是深感歐美經濟遭金融海嘯重創後,營商前景大不如前,不能坐以待斃。

值得留意的是,即使金融市場的焦點逐漸東移,但作為富國「新貴」的新興市場,能否支撐全球經濟回復快速增長呢?恐怕未必,須知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市場,擁有的只是「相對優勢」,本身並未具備發達市場的全部條件,經濟結構、金融監管及市場成熟程度非常參差,要達到與發達國家相同的水平,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以中國為例,即使想建立本身的內需市場也舉步維艱,發展前景暗湧甚多。滙控將業務重點轉往歐美後,慘遭金融海嘯痛擊,現在押重注在亞太區,又豈是沒有風險的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