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積金101:初出茅廬積金快供

對於剛投身社會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強積金供款期動輒30至40年,不少人覺得「有排供」而低估了強積金供款成果。事實上,以一名23歲、月入1萬元的大學畢業生為例,僱員及僱主每月供款合共1,000元,假設每年的積金投資回報率為6厘,當到達65歲退休時,積金至少可滾存至約227萬元。專家指出,大學畢業生要多了解及選擇合適的投資組合,並建議應趁年輕選取風險較大,但潛在回報較高的進取組合。

張匯川 浸大會計系畢業生 全投港股基金

張匯川(Raymond)是浸會大學會計系應屆畢業生,上月開始擔任證券經紀,現仍在受訓階段,他的工資是採佣金制及不設底薪,實際月薪須視乎個人的生意額而定。由於他並非公司旗下僱員,故公司並不會為其作任何強積金供款,屬於自僱人士的他要從市面共19家強積金供應商中,選擇其中一家為其管理強積金帳戶。

按法律規定,自僱人士須在60天內登記加入強積金計劃,並可選擇按月或按年供款。法定供款額為有關入息的5%,入息上限為每月20,000元或每年24萬元,下限則為每月5,000元或每年6萬元,低於入息下限者毋須供款。

緊貼市況易掌握

現時Raymond仍在考慮合適的強積金受託人,他表示會參考規模較大的供應商過往基金表現和管理費。他計劃將100%資金投資在港股基金,認為可較緊貼市況和較能掌握基金的表現。「舉例說,如恒指升四成,但該港股基金只升兩成,便可知道該基金的表現未能貼近大市。而且若恒指升至不合理水平,可考慮將資金轉往現金比例較高的低風險組合。」他說。

Raymond認為,由於強積金每月的供款金額不高,尤其自僱人士更沒有僱主額外的供款部分,料該筆金額只可應付退休後的部分生活費用。

「雖然距離退休還有一段長時間,但強積金始終是自己的錢,一分一毫都要重視。」不過,他卻不會考慮作自願性供款,寧願投資股票等其他工具以分散風險。

專家意見 揀受託人勿只睇往績

華信惠悅首席投資顧問曹偉邦認為,強積金供應商眾多,建議Raymond在揀選合適的受託人時,不要單以積金表現作為揀選供應商的基準。

轉換組合忌太密

「一般而言,同組別基金的投資範圍相近,回報亦會相近,而且就算之前基金表現較差,亦不代表往後的表現也欠佳。選擇時應留意基金開支比率(FER),如該比率高會大幅削弱回報率,同時,要留意受託人的基金選擇數量和售後服務等。」

曹偉邦贊成Raymond投資港股基金,認為除回報可「對沖」本地通脹外,亦可緊貼市況作相對調整。不過他表示,沒有人可準確捕捉股市的高低位,故打工仔在部署轉換時,必先要考慮年齡等個人因素,如愈年輕者可選擇股票比例較高的投資組合,相反愈接近退休年齡,所持的股票比例則應該愈低。他又說,強積金屬長線投資,不應調動得太頻密,可考慮每3年調動一次。

黎嘉怡 嶺大市場學系畢業生 整合保留帳戶

「強積金每月供款只是入息的5%,累積金額太少,加上要到65歲退休年齡才可拿取,所以自己不會太花時間管理。」擔任船務主任只有個多月的嶺南大學市場學系應屆畢業生黎嘉怡(Katherine)說。

誤選太保守組合

按強積金條例,凡月入5,000元以上,僱員每月要將有關入息的5%作供款,而僱主則必須為僱員作同樣金額供款,兩者上限同為1,000元。現時Katherine月薪為9,000元,她與僱主每月各供款450元,合共900元,未計投資盈利,一年戶口供款為10,800元。她認為自己是進取型投資者,故現時選擇的是進取基金,股債各佔比例為7比3。

Katherine在大學的兩年暑假亦有擔任暑期工,現時有一個保留帳戶,戶口內約有3,000元,投資於債券比例較高的平穩組合。她坦言自己對強積金認識不多,當時不明白年輕人較可承受風險的道理,以致「錯誤」選擇該組合。她又說,為了方便管理,已申請將保留帳戶內的金額轉往現時戶口。

專家意見 戶口集中易管添效益

曹偉邦贊成Katherine整合保留帳戶,「如僱員有數個保留帳戶,心理上覺得金額不大,便會將其置之不理,但其實投資年期愈長,複息效應便愈驚人。此外,僱員若將保留帳戶集中至基金表現較佳的其中一個帳戶,除了回報較可觀,亦便於管理。」

切忌「不聞不問」

他續稱,打工仔切忌對強積金「不聞不問」,Katherine應至少每年審視自己的強積金帳戶,如該基金長期跑輸大市,可考慮將資金轉往其他的保留帳戶。此外,強積金不能完全應付退休後20多年的生活,因此建議她除強積金外,亦應儲蓄及作其他投資。

像Katherine對強積金投資不太熟悉的打工仔,曹偉邦建議可投資人生階段基金,該類基金多數持有不同國家的股票和債券,可按退休年期調節不同股債比例,能更有效分散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