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名家講場:快樂指數衡量政策成敗

近年快樂指數的調查很流行,卻也引發不少爭議。有論者認為快樂是很主觀的感受:一些似是苦事對一些人卻可以是樂事。如果苦或樂並非客觀存在的東西,去進行調查作統計分析,是否可靠呢?

大陸排名遠超港美

其實,統計調查與主觀感受並非水火不相容的。心理學家和經濟學者近年進行的認真的科學調查和分析多不勝數,發表的學術論文亦多不勝數。當中調查的主要變數正正就是Subjective well being,即主觀的感受。

學者認同個人的取態和生命觀對主觀感受影響甚大,是以快樂是可以學習得來的。雖然很多學者認為先天的因素影響至巨,但亦有不少反證的個案:原先不快樂的人可以一朝醒覺,脫胎換骨似的判若兩人,變得快樂和積極。

最近美國新經濟基金會發表其最新的「快樂星球指數」,公布的結果與一般快樂指數調查的結果大相逕庭。其中最使人感到意外的是美國居然排名114,遠低於中國大陸的20,而香港亦同樣遠低於大陸而位居84。究其原因,是此調查並非單純以回應問卷的人的快樂與否為準,而是更考慮到該地區人士的生活方式是否合乎「可持續性」的要求。中國大陸排名前列,並非因為其居民比美國人或香港人快樂,而主要是因其人均污染量和佔取全球資源量都比香港和先進國家的低。

筆者認為快樂指數調查甚有意義,因為它可以告訴政策執行者其公共政策是否走錯了路。今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以《Subjective well being for public policy》為書目,正是基於這個意思。此書與二○○六年本人與黃有光教授合編的一本叫《Happiness and public policy》互相輝映,都指出政策是達致快樂的手段。

投資回報非只為金錢

其實,公共政策當然必須以促進人民福祉為目標。公共政策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個人投資何嘗不然?它只是一個手段,幸福快樂才是目的。如果為了金錢,把家庭和生命都押上作賭注,顯然是捨本逐末,自尋煩惱。

筆者對快樂指數的調查已進行過多次,深深體會到它與多個其他變數具有十分穩定的關係。快樂指數調查的科學性已無從置疑。但更有意義的倒不是指數的數值,而是用來印證人生快樂的根基在哪裏,並揭示快樂人生之道。人生最重要的投資始終是為幸福而作的付出。真正的回報,始終亦是以幸福或快樂計算的回報。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

研究中心主任 何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