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套房貸的官方政策是「首付管理、利率放開」,意即首期四成須堅守,但貸息有商銀自定的靈活性。從政策看,既能體現風險的控制,又能給予銀行執行的靈活空間,不失為兩全的政策。但到了具體操作層面,一切靈活起來,卻忘掉風險控制,房貸谷旺樓市,被市場諷為製造中國式的次按。要正視問題,就不能不了解事情的成因,尋找解決的方法。
金融海嘯以後,中國的經濟環境急劇逆轉,投資萎縮與消費不振並存,雙重困擾在龐大投入的救市中並沒有改觀,於是強化了結構性背馳,使當局的政策意圖無法兌現。例如,政策動機想漲股市、抑樓市,但結果是股市、樓市比肩漲。原因很明顯,就是宏觀政策相沖、「打架」。過度寬鬆的信貸無助催谷消費,進入投資領域,而實體經濟投資門路狹窄,資金湧入股市之餘,也湧入樓市,於是出現股、樓共榮現象。
這種情勢說明,市場的供需終究要依利益移動,並非政策及行政措施引導,就會乖乖跟着政策意圖走。如果決策存政策萬能理念,就無異於計劃經濟思維未斷根,同客觀現實嚴重背離。其實在金融危機中,雖然暴露了市場自我調節——無形之手的缺陷,但若倒向有形之手,迷信行政手段亦不現實。金融危機爆發前,內地堅持多年的宏調,始終未解決樓價的軟着陸問題,就是有力的說明。
此外,二套房貸張弛逆轉,又體現了地方同中央利益各有異,難以彼此同心。二套房貸執行走樣,無疑事關發展商、銀行、地方政府利益鏈驅動,三方各取所需;發展商願多賣樓、願樓價升;銀行在競爭中拚搶生意;地方政府賣地收益不容斷纜。金融海嘯把這種需求更加強化,而中央大筆救市資金投入,大力催谷信貸,既造就有利條件,也強化了各方欲望。譬如,銀行要配合中央放貸,但門路有限,房貸作為有抵押的低風險選擇激化了競爭,又可能因競爭白熱化漸鬆弛放貸準則;又如,地方政府須配套中央注資,卻因財絀資金未到位,重燃谷起地價的需要,實際上樓價漲起後,近期各處拍賣地皮「地王」冒現,效應已經呈現。地方想漲樓價,中央想抑樓價,難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了。
二套房貸鐘擺現象,向決策者敲響警鐘,金融危機的救市策略,並不是簡單的大開水喉、狂擲金錢。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坐直升機撒錢容易,想要收回氾濫的流動性並不容易,歐美謀「退市策略」,恐怕最終也是計短技窮。中國也有必要思考,開大水喉未能結合結構調整的缺失,二套房貸的問題,一葉知秋地揭示了政策的衝突:要有寬鬆信貸環境,又要避免資產泡沫化,最終還是回到解決經濟發展模式的失衡,若未能催谷內需,則任何經濟回暖都不能引導經濟走上持續健康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