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認為,人民幣業務可令香港得到新的增長點。國家激勵香港尋找新的增長點,最終還是落在國家施予上得到,然而周小川明言,中國周邊國家多,人民幣結算並非只香港才可以做。這個訊息明確了有關業務不過是香港佔了先行先試的機遇,並不具有「專利」,香港做不好的話,日後政策利好還是白白流失掉。評級機構穆迪也潑冷水,指落實人民幣貿易結算雖會提升香港銀行收入,但相信中短期內不會顯著帶動收入提升,預期效益需要數年時間去反映。可見人民幣結算不會救本港經濟之急,而要長期去經營,從這一點來說得先機的意義就不見得很大。
香港近年經濟結構愈來愈單薄,淪落到被迫只靠金融來支撐經濟的地步,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除了中央選擇香港以外,更重要是發生貿易聯繫的企業亦選擇香港。海外客戶給不給面子,要講究條件:一是價錢,二是效率。從經驗而言,本港銀行在效率上是勝任的,但價錢及成本就堪斟酌。從現時銀行的籌備來看,初期業務規模將很有限,無法以薄利多銷的營運去獲得效益,只能有兩種結果:要麼銀行無利可圖,要麼是業務客戶「出血」,無論前者或後者,都成為前景隱憂。最終人民幣結算試點,可能不過是可供炒作的「泡沫概念」而已。
人民幣結算試點,本港的主導性並不強,除了視乎客觀條件以外,整體是扮演配合內地的角色。香港可以發揮的正面作用,是有助推進人民幣利率的市場化,亦即所謂定價的作用,但宏觀上不免受國家政策的牽制。中國龐大的外儲造成外匯佔款被動增加,人民幣發行量增多,勢必致貨幣有貶值壓力,這可能是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貶值陰影揮不去,同理,升值陰影籠罩亦如是,幣值波動不穩定就會降低人民幣被選擇貿易結算的優勢。換言之,宏觀條件極可能妨礙做大相關業務。
港府在寄望甚殷之下,是否充分評估到實效仍然有疑問。其實,銀行相關業務即使啟動,也會是保守審慎的,不可盲目預期產生明顯的效益。就算產生明顯的效益又如何?銀行生意做大了有經濟效益浮現,但應當看到的是,相關業務有利企業貿易活動,銀行業利潤豐厚一定程度裨益稅收,但終究其創造就業的作用並不明顯,而就業正成為本港經濟的突出問題,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人民幣結算若然做大、做強的話,不但鞏固了港資企業扎根內地,甚至也會使本港銀行業務進一步北移。以往北移的是後勤支援業務,日後貿易融資都有機會北移,因為扎根內地的港企,更方便利用港銀行的內地分支去處理相關業務。結果港銀行內地分支生意做大了,本港銀行業務反而日益空洞化了,這種可能前景是存在的。
人民幣結算業務這種明顯的雙刃劍作用,可能是形勢發展的必然,隨着融入國家經濟戰略是不可避免的前景,問題是政府對於這種轉變,是否有了應對的策略,金融海嘯使市民看清楚一個現實,就是靠金融單一產業來養活香港並不現實及充滿風險,且勿論人民幣貿易結算未能救香港之難,就其長遠的影響而言,亦不能脫離實體經濟的調整,一味指望追捧人民幣業務得到經濟回天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