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權威的體現是,人行行長周小川提出超主權貨幣的倡議。現在這一呼籲,得到了國際響應,除了有支持的聲音外,國基會似乎亦接納提議,研究透過特別提款權設立新的儲備貨幣。當然,各方面都知道,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推動新的儲備貨幣需要很長時間。與此同時,以政治分化、外交爭鋒為背景,人民幣崛起也引起國際的猜忌或趨附,從而把中國推上角力的核心。
國際上力撐中國出頭,人民幣上位的大有人在,像俄國就主張人民幣成為新儲備貨幣,需要推敲的是,有否包含外交、政治角力,抗衡美國的策略,成則樂見美元衰落,敗則傷在中國,於俄國何礙?就在中國國內,若以鷹派或鴿派來劃分,也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急緩的不同主張。實際運作顯示,中國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根本有別於以往強調「摸着石頭過河」的保守,或多或少顯示了鷹派思維比較有市場。
值得擔心的是,急於國際化理念推動下,低估了成事的國際條件。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成思危在回應人民幣成為亞洲元的問題,提及一是時間很長,二是可能性不大,顧忌受到日本、印度的抗拒。當中提出了人民幣走向國際的現實難題,會引起國際的反對,衝出亞洲都不易,國際化的成事更要充分估計到困難。日本、印度的態度,應當給中國一個很好的提醒,人民幣國際化低調些,要比高姿態不那麼容易製造阻力。
以人民幣為焦點,中國面臨兩重至關重要的互動:其一,同美元處於緊密不可分的聯繫。美元在金融海嘯中地位受損,但元氣未傷,尤其中國資金押重美元資產之下,挑戰美元地位不能不顧自身的資產安全,有必要循降低貿盈,減少對美元資產依賴,達到同美元資產保持距離,建構人民幣的國際化,過程漫長而非輕易。
其二,推動人民幣的國際貿易結算。現在有不少國家提出本幣作貿易結算的倡議,這是值得歡迎的。中國同發展中國家建立貨幣互換機制,以及協議採用人民幣作貿易結算,有助擴大人民幣應用,長遠有利國際化條件趨於成熟。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日前倡議,美國政府和世界銀行可考慮在香港及上海發行人民幣債券,以鼓勵這些金融中心的債市發展,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郭樹清的建議欲增進國際流通量,有利人民幣成貿易結算貨幣。
雖然美國未必樂見人民幣「坐大」,但站在香港的立場,歡迎有關的建議,並不限於有利香港發展債市。國家在經貿戰略上,把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就要為此創造條件,香港盡快推進人民幣離岸業務,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此結合,中國在長線角度,推動國基會創設新的儲備貨幣;在短線角度,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的應用,可謂是長短結合的策略選擇,要比硬性推動亞元,來得更可操作和更為可控。可見處置人民幣提升國際地位,並不是低調就無作為,反而是採更靈活的進取做法,更易達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