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上海自大有所恃 香港被貶不爭氣

自從國務院宣布支持上海建「兩個中心」的方案後,極大地鼓動起以上海金融業為核心利益的業界的雄心,其中也不乏有專家的口舌幫忙,使得輿論的鼓吹,大大超前政府的目標。計劃尚未具體執行,已搶先製造排山倒海般的輿論攻勢,主要體現於兩點:一是敢於覬覦更高的國際金融地位,直言要打入世界「三強」,罔顧金融發展的累積進程;二是奢言上海雄霸中國,可將香港貶為二流或地區性金融中心。這完全是金融海嘯以後,自詡中國優越的自大心態膨脹的一種表現。

事實上,上海有其實力是不用贅言的,股市市值及成交額均跑贏香港,去年新股集資額名列亞太區第一位。以國家的發展為靠山,使上海比全球不少城市更得天獨厚。今後中國還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市場,而加上內地高儲蓄率的特點,使上海作為國家培育的金融中心,能吸引全球企業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中國有龐大的市場、有可籌集的資金,具有利用當地資金在當地賺錢的優越條件。

出於這個考慮,滙豐控股對搶飲上海上市集資頭啖湯,抱積極爭取的態度,乃至紐約交易所也在爭取搭上頭班車。除了跨國企業表態外,本港傳統的華資企業,和黃、恒地、新世界發展先後表明到上海上市集資的意願,預計跟風者陸續有來。儘管這些企業不是放棄在港上市地位,只是謀求上市集資拓當地業務,但這種情勢起到催谷滬股國際板的作用,定使香港面臨倉卒應戰的局面。

上海催谷國際板形成重大挑戰,除了因為金融海嘯的國際背景,以及跨國企業的青睞以外,香港一向缺乏金融長遠規劃,以及又適逢金管局、港交所主要人事交替,可說陷入金融政策的調整期。一邊是目標明確及發力快上,另一邊是決策尚不明朗,當下優劣立分。其實香港口稱國際金融中心,一直以來發展方向偏頗,過於倚重內地的輸送,已形成同上海競爭的致命傷,以致被內地專家譏為恃為中國通向國際的橋樑,靠收取「過橋費」自肥。當上海成為另一道橋樑時,香港日子就不好過了。

上海敢於菲薄香港,是預計到不但可以壟斷內地上市資源,還可吸引國際企業上市。面對挑戰性競爭,本港未有還手之力。政府理念停留在制度的優越上,已不能對資源爭奪發揮決定作用。嚴峻的現實迫使香港要作出回應:一是提升監管的效率及彈性,以保住現有的資源不致流失;二是爭取內地資源的同時,強化向國際的拓展。金融海嘯對上海是拓展的機遇,對香港未嘗不是機遇,問題在於決策上要走出對內地資源的單向倚賴。

就競爭前景香港不宜輕視貨幣互動所產生的影響。港元邊緣化是現實的憂慮,港府官員經常以基本法為據,去強撐港元的存在,雖然港元存在有法律依據,但貨幣的存在並不意味經濟體的強大。企業選擇到上海上市集資,是因為對人民幣有需求,對內地市場有需求。由於預期人民幣同美元間強弱的轉化,避免匯兌招損,即使資金充裕的企業,也有需要儲足人民幣,應付發展需要。

港元日後若追隨美元淪於弱勢,對香港的金融業是不利的,東京金融地位的弱化,就同日本經濟不振、貨幣長期弱勢有關。香港已被中央批評欠缺經濟增長點,如果港元日益弱勢,金融中心地位走弱也可想而知。上海敢於睇低香港,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幣可拓展的空間,遠遠強於港元。通過壯大自身經濟容量和增長潛力,強化港元是政府謀求力保金融中心地位,不可迴避的決策,而且在時間上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