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名家講場:內企海外撈底非權宜計

上月初,筆者曾在本欄評述內地「商務部新規促境外投資」。在全球經濟危機尚未見到復甦曙光,財政狀況良好的中國企業在國家支持下走出國門,「海外抄底」購併資產與股權,正持續成為全球經濟界關注的熱點。

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產生了巨大的資源需求,中國企業在升級換代的衝動下產生了巨大的高新技術需求。與此同時,基於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生產總值持續高增長而形成的微觀與宏觀層面良好的財務、財政狀況,加上經濟危機以來海外資產與股權在相當範圍內的大幅縮水,中國企業「海外抄底」亦具備了可能性。

過去購併引以為鑑

然而,儘管需要與可能兼備,中國企業在過去一段時期內試水海外購併的成績單並不亮麗。主權基金投資於海外金融機構的巨額浮虧固然已被不斷提及,在一般統計層面,數據也顯尷尬: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迄今為止三分之一成功,三分之一失敗,三分之一持平。正因如此,商務部部長助理王超亦提醒:「面對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中為中國海外投資購併提供的難得機遇,中國企業應採取積極審慎姿態應對,防止盲目抄底。」

同樣話題還在一周多前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引起爭議。SOHO中國(00410)董事長、高調地產商潘石屹憧憬全球化「世界大同」。這遭到有過海外投資失敗教訓的TCL多媒體(01070)董事長李東生的炮轟。李東生稱「損人利己」是新全球化特點。另有不少商界領袖與經濟學家認為,儘管海外資產、股權價格粗看起來已便宜到誘人的程度,危機之中更應該增強風險意識,慎重出手。

從過去一年多的實踐來看,中國企業的「海外抄底」在行業上已發生重大變化。原先對投資銀行、基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至金融租賃公司等的關注已由於金融危機的深不見底被徹底顛覆。現在,從中國政府到各企業,關注重點在於資源、高新技術、有效品牌及市場份額。房地產也開始進入一些大型機構投資者的視野。

作為全球工廠,中國一直在遭受資源瓶頸的壓力。數年前中海油(00883)母公司中海油集團失手於優尼科購併,並未減低中國資源企業海外購併的熱情。今年,中鋁(02600)母公司中鋁集團以創紀錄的195億美元投資於澳洲礦業巨頭力拓,可算中國企業購併海外資源最具標誌性之交易。

大宗商品,特別是石油自去年以來價格的大幅下行,無疑為中國企業海外購併提供了更多機會。據消息透露,中國政府擬通過補貼和銀行貸款等方式鼓勵石化企業走出國門,通過購併做大做強。

長線策略應走出去

最近,中國企業海外購併的另一熱點是汽車行業。一方面,由於美國車企陷於困境,吉利汽車(00175)或長安汽車要購併沃爾沃品牌、整車等的傳言此起彼伏;另一方面,部分汽車零部件的購併已進入相當實質性階段,例如三月底,吉利汽車拿下全球第二大自動變速器企業澳洲DSI;新成立的公司京西重工和德爾福,在底特律簽署了關於收購汽車零部件業務的排他協議。

儘管對於當前「海外抄底」的時機是否已成熟的爭議還會持續下去,筆者認為,這並不構成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購併最重要的問題。必須認識到的是,中國企業「海外抄底」絕非權宜之計。全球性經濟危機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即使沒有這次危機,中國企業也已到了該走出去的時候。這是由中國企業持續發展的事實所決定的。中國政府和企業都應防止利用經濟危機出去拾便宜貨的「一錘子買賣」心態。

關鍵難題在於整合

企業購併不同於購買商品,其收益的重要源泉在於交割後的持續管理、運作。中國企業在購併海外企業時固然會面對很多問題,但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或許只是學會如何使用國際水準的中介機構,如律師樓、會計師行、投行等。在收購後,收購方與被收購方的整合才是對中國企業必須不斷自我提升以逐步解決的文化難題。

當被收購方處於東南亞、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時,中國企業所佔據的可能並不存在的「文化優勢」使難題簡單一些;但當被收購方為美國、歐洲或澳洲公司時,中國的收購者面臨全方位挑戰。因此,經濟學家樊綱在博鰲送給中國企業四個字:多學知識。這大概是新歷史條件下,中國企業海外購併過程中必走的正道。

國際金融法博士

嚴嘉

你認為港股已踏入牛市嗎?
詳情瀏覽on.cc《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