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賣地似報春曉 財政滿眼遠憂近患

港府昨日本年度首次賣地,全然不受豬流感(H1N1甲型流感)影響氣氛,被成功勾出的上水石湖墟新豐路地皮,只是不起眼的細地皮,在拍賣中竟歷經九十口叫價,最後較勾地價三千萬元,高逾倍的六千一百萬元落錘成交,相等於每呎樓面四千零二十八元,地皮由活躍於炒商舖並不活躍於新界地的投資者投得。拍地結果出人意料,作為年內「測試水溫」之作,最受落的非港府莫屬。

去年賣地收入大跌九成七,金融海嘯後勾地寥寥,零星勾出的都是「蚊型地」,庫房來自土地的收入倚重補地價,總額亦勁跌九成九。賣地的冰點效應,顯示地產發展意欲蕩然,今次拍地雖乏重大指標性,但由於收好價、有氣氛,市場指是重現地產發展意欲,被解讀為樓市基調回暖可以理解。庫房收入因此點燃回升的希望,儼然金融危機陰霾下一線陽光。

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全球經濟體俱奮力斥資救市,香港政府卻逆勢而為,淪為守財奴、鐵公雞,既有輕忽民間疾苦的底蘊,也有莫財的苦衷。回歸以來每遇危難,政府庫房收入風雨飄搖,制約着應對金融危機時財政出手,暴露財政隱藏的重大風險。主要體現為:一是收支失衡;二是收入波動。回歸以來,一直未取得安穩的財政表現,靠的還是吃老本延續經濟。

收支失衡,突出表現為經營開支逐年遞增,經營收入增長卻跟不上。原因顯然是,政府薪酬支出有增無減,社會福利耗糜也是有增無減;與此同時,實體經濟北移、規模萎縮,虛擬金融強化貧富分化,致使稅基狹窄,稅制改革舉步難艱。收、支脫節長期無法糾正,勢必影響到執行「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動搖財政根基。

收入波動,更是回歸以來的常態,期間亞洲金融危機、科網泡沫爆破、沙士、禽流感、次按危機、金融海嘯,天災疫禍約三年一回地衝擊,每次都極大影響財政收入,因為財政所倚重的賣地、印花稅、投資收入會因危機大幅波動,造成好景時「豬籠入水」,危機時顆粒無收的極端情形。除了這些直接收入受挫,利得、博彩、汽車、燃油等稅種亦無不受影響。庫房收入「升快跌急」,短周期頻繁性地出現。

財政收入的困境,根柢在於經濟發展策略不當。至今香港經濟未走出倚重金融、地產的窠臼,是決策見利不見弊,盲目專權的結果。次按、海嘯、流感相銜而至,最徹底暴露本港經濟的失衡,危機橫掃本港金融、地產、旅遊、出口、航運等所有領域,瓣瓣都被打殘。若危機不斷,經濟長此以往地進一步、退兩步,財政收入一年飽、兩年飢,根本養不成對付危機、改善福利的龐大財力。

不成氣候的經濟,嚴峻的危機衝擊,不但直接挫傷財政健全,也對財政制度的改革,產生掣肘作用。甚麼銷售稅,甚麼醫保,每每適逢時機議而不決,一旦危機降臨又時機不就。形勢總比決策強,可見香港在繁榮期過去後,財政死結解不開,關鍵是在於決策不濟,長期落後於形勢。說到底,富貴年代財政無弱策,顛沛年代才見政府的理財功力。

後海嘯期最壞時期縱然過去,復甦大勢尚未成,經濟變數仍多,尤其香港失業形勢尚未見底。一塊「蚊型地」賣好價,這麼丁點補身藥,撐不起香港跑經濟馬拉松。如果財政決策仍然在金融、地產畫地為牢,不去打造新增長點,不去改善稅制增加收入,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必定仍疑難重重。

你認為港股已踏入牛市嗎?
詳情瀏覽on.cc《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