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大型國企享有行政及資源上的壟斷地位,在改革過程中取得絕對優勢,亦得以迅速壯大。事實上中國的財政收入體制,大部分是來自國有企業,除了上交一般盈利稅之外,亦需上交利潤,但因轉型改制,國企十多年來都沒有上繳紅利,隨着內地經濟漸具規模,近年才出現改變,去年中央才正式徵收央企紅利。
巨企上繳收益僅10%
根據行業分類,收益上繳比例最高為10%,主要針對18家壟斷性的資源行業,其中有本港投資者熟悉的H股母公司,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神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煤能源等。其他一般競爭性行業上繳5%利潤,軍工科研企業則暫免三年上繳。
受金融海嘯衝擊,中國經濟今年是最困難的一年,剛公布的首季經濟增長僅6.1%,連縮七季,更是九二年有數據以來最低水平。現時內地透過赤字預算,以及不斷增加投資,擴大內需來刺激經濟,先不論是否見效,以及帶來何種後遺症,但要推動各項政策,都在在需財,社會上逐漸形成一種聲音,要求國企收益應該「還富於民」。
聯想集團(00992)主席柳傳志在今年兩會上更表示,政府應收回國企的一半利潤,用於增加居民的消費力。
至於工商銀行(01398)去年賺1,112億元,成為全球最賺錢銀行,卻引來部分內地媒體批評,指其是透過壟斷,不按市場規律獲得的暴利,盈利有助國企本身的不合理膨脹,民眾根本無法分享。
根據外國經驗,國營企業都有一定的分紅規定,一般介乎稅後盈利30%至50%,難怪內地民眾不滿眾多盈利豐厚的央企上繳紅利比例。據悉國資委現時無意改變央企徵收紅利制度,強調國企仍在改革過程中,需要保留利潤,不能即時大幅上調徵收比例。
央企憑着國家支持而不斷壯大,合理地回饋是無可厚非,但內地央企數目龐大,在整體經濟佔比例甚高,與外國以私人資本作經濟主導力量完全是兩回事,大型央企以旗下子公司或以整體形式在境內外上市,國企增加分紅比例,對投資市場可說是非常敏感,可能影響投資者回報前景,如何平衡市場與民生利益,必須作出具前瞻性的考慮。
Money18 專論
網址:money18.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