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矚目的是,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同時,官員費勁自我辯解,拿全球經濟危機來做擋箭牌,以證明數據已是理想的成績。這是因為當局提出了「保八」的目標,現在「保八」不成,要尋找解脫的說詞嗎?中央既然對GDP如此在意,走不出GDP崇拜的圈圈,又怎有足夠說服力,反對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政績呢?
以往中國經濟高增長,被抨為「有能耗無環保、有增長無就業」的GDP。在新年代的發展規劃中,中央似乎痛定思痛,決心摒棄舊的發展模式,轉向「綠色GDP」、內需拉動及保就業的政策取向。但在經濟現實中轉型還停留於空談,碰到相應的時機,GDP的崇拜心理就抬頭。事實上,資金投入龐大的振興計劃,實則仍着力於投資拉動,走的是老路。
決策心理矛盾失衡,使中國發展目標未真正清晰起來。囿於能不能「保八」,成為當局把持不定、亂了方寸的根本所在。即使全年經濟能「保八」,這份成功建立在「有能耗無環保、有增長無就業」之上,對中國又有甚麼意義?而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執迷於「保八」恰恰存在滑向這條歧途的風險。
中國陷於多重發展目標衝突,走不出原有窠臼,顯示在國富及民富之間,當局還未痛下抉擇,或者尚無有效的政策。造成今天的經濟困局,對投資拉動倚賴、對出口支撐的倚賴是主要原因,而當局雖然意識到向內需拉動轉型但成效不彰,究其根本在於「國富民窮」的現實:國家和國民的財富比例兩極化,而國民中多數人及少數人又貧富懸殊。
內地高儲蓄率靠企業和政府主力推動,居民儲蓄率停滯不前或緩慢下降,當中中低收入階層儲蓄比例非常低。金融海嘯谷起失業人潮,更強化了兩極的差異。沒有相應的財政手段扭轉這種情況,未奠定內需拉動的模式,更多救市投入只會把原來的失衡加強,經濟增長率愈高,只會形成更多的產能過剩。
基於上述情況,市場把中國經濟作為投資的標尺時,提防陷入兩大誤解:其一,以為中國有追加的救市投資。這不時被內地市場用來炒作的利好,經濟增速回落,更會誘發此一憧憬。然而恰如前面所言,目前更多的救市投入,只會強化失衡,頂多短暫止痛,難以根治頑疾。如果一味拋銀彈就能振興經濟,日本就不用掙扎二十年未脫低迷,中國豈會例外。
其二,以為中國經濟已經觸底可期轉勢。信貸猛增、股市反彈、採購指數回揚,似乎是經濟轉勢的先兆。然而,當全球未步入復甦,亦即外需無望回升,以及內需拉動轉型無成,中國靠甚麼來托起經濟?雖然聲稱救市資金到位項目落實,但龐然的失業大軍仍在市場遊蕩無着,效益仍無從提起,憑甚麼說觸底呢?恰恰是信貸猛增、股市反彈,凸顯流動性谷起經濟的虛火,未來將難以持續。
誠然,中國仍需要救市,所需的不是加碼狂擲銀彈,去燒旺虛火,而是運用有效的財政政策,着力於催谷內需,當中成敗遠比今年「保八」來得重要。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可能引導經濟穩定復甦,真實地走出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