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日前表示,由於英國藥廠阿斯利康沒有遵守向歐盟提供新冠疫苗的合約,未能在今年第二季前交付1.8億劑疫苗,已就此採取法律行動。歐盟委員會稱,有關決定由27個成員國一致作出。
根據歐盟與阿斯利康原定的計劃,今年第一季該藥廠應向歐盟提供1.2億劑疫苗,結果只提供3,000萬劑;第二季預計將向歐盟提供7,000萬劑,亦遠低於原定數量的1.8億劑。更有甚者,阿斯利康對英國的疫苗供應幾乎完全正常,卻對歐洲減少供應,後者一度對疫苗實施出口控制,例如一批從意大利運往澳洲的25萬劑阿斯利康疫苗,便被禁止出口。
截至目前為止,歐盟內只有約一成多人口已接種第一針疫苗,遠低於美國近四成的比率,而除了指控藥廠「違反合約」,歐盟接種疫苗計劃阻滯多多,恐怕還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歐盟一早就達成「統一洽購、統一分配」原則,27個成員國無論貧富和強弱,都能平等地獲得疫苗。問題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正如有輿論批評,歐盟委員會對管理規模超過4億人的採購項目缺乏經驗,加上在與藥廠談判的過程中,須經常在成員國之間協調,大大拖慢了進度,歐盟跟阿斯利康簽訂合同比英國晚了3個月,比美國更是晚了5個月。從阿斯利康的角度出發,對歐盟供貨不足,正是「先來後到」的結果,歐盟簽約簽得太晚,在生產出問題的情況下,藥廠只能優先照顧「早鳥」的需要。
事實上,除了疫苗計劃效率低下,歐盟振興經濟的努力亦顯得蝸行牛步。歐盟匯集了7,500億歐元成立基金,原意是協助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國家盡快復甦經濟,但至今仍是只聞樓梯響,第一筆款項仍未落實,按照最樂觀的估算,明年年底只能發放四分之一的款項。如果說新冠疫情是對歐盟組織能力的一場大考,那麼其表現明顯不合格,特別是多個成員國等不及歐盟統一分配,紛紛用腳投票,自行購買中、俄製疫苗,更是將歐盟官僚主義的作風暴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