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青島金大洋乳業公司早前以固體飲料冒充嬰幼兒「特醫奶粉」宣傳銷售,遭當局立案調查,同時責令停產及召回問題產品,最終被處以警告及罰款200多萬元,近日卻遭揭發已改換名稱,經營範圍似仍包括特醫食品、乳製品,令人擔心會否繼續作惡。而重慶一名女童因食用該假奶粉致發育遲緩,更達二級智力殘障,淪為受害者之一,其父目前已循法律途徑向涉事公司及當地分銷商提出損害賠償,卻不知能否如願。
受害女童被指飲用金大洋乳業生產的問題奶粉長達一年多,原因是出生後不久便患上肺炎,醫生建議服用「深度水解奶粉」,其父透過醫院附近商店的推薦購得,惟至去年5月才知道女兒飲用的根本不是奶粉,而只是一種固體飲料,可惜為時已晚,尤其是女兒的智力恐再難恢復,十分悲慘。具體索償金額則達156萬元,並已獲法院受理,只是不知何時才能有結果,更不知會是怎麼個結果,對方又已改頭換面,是否會對索賠造成阻礙?
關於假「特醫奶粉」問題,在內地可謂屢爆不絕,並導致眾多嬰幼兒慘淪「大頭娃娃」、佝僂病患者,身體及智力發育都會遭受不同程度傷害,乃至落下不可逆轉的終身殘疾,一生盡毀。問題是,這類假奶粉、害人食品為何總能頻密地出現,在市場上、各大電商平台上公然銷售?眾多毫無營養的固體飲料怎就能成功冒充特醫奶粉,或輕鬆打起「擦邊球」、鑽漏洞?此舉至少可以說明,當局在相關領域的標準制訂、監管審批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缺失,以致市場經營、產品銷售管理等環節總顯得混亂無序。
再就是當局對該類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問題,像湖南郴州接連出現「大頭娃娃」事件,後一宗事件已出,前一宗的處罰卻還沒有着落;尤其是最高200萬元的所謂「頂格處罰」及「退一賠三」等做法,招致廣泛輿論撻伐。問題不光是處罰與理賠金額嚴重偏低,民眾最不能理解的是,何以對於這類傷天害理、唯利是圖之輩,當局只是作出一般行政處罰,而非罰得他們傾家蕩產,將所有不法獲利全數追繳賠償給受害兒童?為何不對這些人實施行業永久禁入,難道想留着他們繼續作孽?包括本案的無良企業,怎可讓其換個名字繼續來過?
其他一些行業的違法違規問題亦是如此,譬如陰魂不散的含鎘毒大米事件,一次次清繳,一次次又再冒出來,是查繳不力,還是工業污染加劇所致?為何有人敢一再違規排放?以致一些地方國有糧庫及奸商明知是受污染毒大米,卻仍大肆收購販賣,從中牟取暴利,一個個膽大心黑,無非還是覺得違法成本太低,政府每每不捨得下狠手,既難起到震懾作用,更是在縱容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