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積極在全球組建反華聯盟,包括在新疆問題上發起制裁行動,表面上看似風風火火,但同盟之間的分歧卻難以掩蓋。在剛剛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對華政策表態,強調儘管歐盟和美國有很多共同點,但在對華政策上並不一致,猶如在華府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不可不知,拜登應邀出席歐盟峰會視像會議,是2009年以來首位參與的美國總統,被視為修補大西洋關係的一個重頭戲,結果遭到「隔空」拒絕,情何以堪。事實上,默克爾在對華政策上跟華府「切割」,並不令人驚訝,默克爾今年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演講,強調世界應避免形成對立陣營,一邊是美國,另一邊是中國,然後強迫其他國家選邊站,她甚至表明,自己在多邊主義方面的立場跟中國領導人一致,這番話的「聽眾」是誰,毋庸贅言。
除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力主歐洲在美國之外,保持適度的獨立性。馬克龍日前在一個網上研討會明言,即使歐盟因共同價值觀而與美國走得更近,也不應與美國聯合起來對付中國,認為這樣做只會引發與中國的衝突,適得其反。
儘管拜登上台後「美國回來了」,但「美國優先」政策仍然留下。最典型的例子,是拜登延續前朝政策,極力阻撓運送俄羅斯天然氣的「北溪二號」管道;與此同時,延續特氏的「僱美國人,用美國貨」政策,簽署行政命令增加政府採購「美國製造」產品,甚至單方面叫停美加輸油管項目「基石XL」,不惜砸爛數以千計加拿大工人的飯碗。
山姆大叔的最大問題是,強迫盟友站隊對抗中國,出動「大棒」的多,端出「胡蘿蔔」的少。有報道指,華府正計劃跟英國合作,制訂一個大規模基建計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互別苗頭。藍圖固然美好,遏華「廣結善緣」的方向也符合美國利益,問題是美國自顧不暇,拜登即將公布的大型基建計劃,會否重蹈特朗普時代的「無米粥」覆轍,尚是未知之數,試問有何能耐「兼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