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定挑動中歐美敏感神經

【本報綜合報道】歐盟與中國領導人周三宣布原則上達成全面投資協定,趕在德國輪任歐盟主席國任期結束前兩天及拜登上任美國總統之前定案,協定背後政治意涵牽動未來歐、美、中三方的關係。

德國推動談判 拒待拜登上任

歐盟與中國的經貿磋商進行達7年之久,歐盟長期以來希望達成擴大歐盟企業准入中國市場的協定,這目標趕及2020年結束前達成,除了助歐洲企業在中國經商外,也具有高度政治象徵。德國《商報》(Handelsblatt)近日報道,由於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自施壓,歐盟最近加緊與中國談判投資協定。

有分析指出,過去數年,歐洲與美國在安全和貿易問題日益緊張,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打擊,德國因此放下疑慮,欲對加強與中國貿易夥伴關係。即使中歐協定目前未能取得中國在禁止強迫勞動方面的堅定承諾,但明年將卸任德國總理的默克爾,也視協定為她任內一項重大政治遺產。

不過,協議達成的時機,也挑起歐美中三方的敏感神經。美國候任總統拜登團隊先前釋出將與盟友合作,在軍事擴張、人權侵犯或不公平貿易等議題上對抗中國,歐盟也表示要重建跨大西洋關係;但歐盟不等拜登上任,就決定在經貿上與中國加深聯繫,這顯示歐盟更傾向藉此取得更多國際影響力。而對中國而言,趁着拜登上任前拉攏歐盟,提高未來如果歐美欲重新結盟應對中國時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