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前日引述消息報道,以色列應美國指示於3個月前派出特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街頭成功暗殺恐怖組織阿蓋德2號人物阿卜杜拉(Abdullah Ahmed Abdullah)及他的女兒。阿卜杜拉涉及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爆炸案,兩宗襲擊導致224人死亡;他名列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頭號恐怖分子通緝名單,懸紅金額達1,000萬美元(約7,800萬港元)。
阿卜杜拉是阿蓋德已故領袖拉登兒子哈姆扎的師傅,女兒米里亞姆下嫁哈姆扎。報道指,在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爆炸案發生22周年當天,即本年8月7日晚上約9時,化名阿馬斯里(Abu Muhammad al-Masri)、58歲的阿卜杜拉在寓所附近駕駛房車載着米里亞姆(Miriam),一輛電單車突然靠近,兩名槍手以裝有滅聲器的手槍連開5槍,4槍貫穿駕駛座,阿卜杜拉及米里亞姆當場死亡。
但伊朗官方事後報道指,黎巴嫩歷史教授達烏德(Habib Daoud)及他的27歲女兒馬里亞姆(Maryyam)中槍身亡。與伊朗革命衞隊有關的黎巴嫩電視台及社交平台稱,達烏德是真主黨成員。有美國情報官員指,達烏德是伊朗官方給予阿卜杜拉的化名,並以歷史教授一職掩飾。《紐時》指,電單車槍手刺殺目標是以色列特工常見暗殺手法,一名伊朗原子科學家曾死於同類手法。
有美國反恐專家認為,伊朗為了避免境內發生恐怖襲擊,因此收容阿蓋德首領。另有美國反恐官員指,伊朗為了聯手對抗共同敵人美國,容許恐怖組織領袖在境內藏匿。對於《紐時》的報道,伊朗外交部否認境內有以色列特工暗殺阿蓋德領袖,斥美國及以色列捏造事件,呼籲其他美媒不要轉載該篇「荷里活式報道」。而以色列總理辦公室及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均不予置評。
阿卜杜拉生於1963年埃及西部省,曾是埃及職業足球聯賽球會的青訓球員。當前蘇聯於1979年入侵阿富汗後,他前往阿富汗加入抵抗蘇軍的回教武裝組織。戰爭結束後,埃及政府拒阿卜杜拉回國,他遂留在阿富汗,並加入阿蓋德,成為其中一名始創人。為了避開美國追捕,他於2003年逃往伊朗。伊朗於5年前與阿蓋德達成協議,釋放5名組織領袖,換取在也門被綁架的一名伊朗外交官獲釋;阿卜杜拉亦解除軟禁,並常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及敍利亞。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