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剛於周日舉行大選,西方反應低調,表面理由是美國大選吸睛,更深層次的原因,倒更可能是與西方翻臉的昂山淑姬領導執政黨大獲全勝。民眾壓倒性選擇了昂山,緬甸一時半刻沒有變天的可能,歐美輿論也就只好保持沉默。
選前,西方媒體的基調是昂山執政5年,打壓少數族裔致人權紀錄倒退,國家又陷入新冠肺炎疫情,內外交困,人民將在大選中給她評分。言下之意,昂山或會經歷一場民意支持度的退潮。然而,即使是獨立點票機構亦指出,昂山和她領導的執政黨至少獲得366個國會議席,反對黨卻合共只獲得21席。
在緬甸現場報道的西方記者發回令人尷尬的報道:從首都內比都到最大城市仰光,大批選民黎明6點鐘就在票站外排隊。與美國不同的是,緬甸選民都順從地戴上口罩並接受體溫測試。儘管昂山已經遭到西方的口誅筆伐,但她的支持者仍隨處可見,而且不乏年輕人。
面對昂山的勝利,西方媒體又提出了以下的質疑:首先是少數族裔聚居的若開邦等地被取消了投票,多達150萬羅興亞等少數族裔選民因此未能表達訴求,從而導致選舉出現了根本性缺陷;其次是政府點票過程不透明,有可能舞弊;再則緬甸經濟在昂山治下並未取得顯著改善,新冠疫情又百上加斤,她的施政前景並不樂觀。
在種種質疑背後,西方輿論卻並沒有檢討,何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和緬甸民主派選民最終竟會和西方決裂?昂山支持軍隊強硬打擊若開邦的羅興亞分離運動,是導致西方對她不滿的導火線。緬人視羅興亞人為外來難民,沒有國民身份,因此不具備投票資格。尤其是部分羅興亞人推動武裝獨立,激化了緬人的不滿。西方此時一面倒支持羅興亞人,非但不能撼動昂山在國內的民望,反而刺激了緬族的團結。緬甸的3,700萬選民中,緬族人佔70%,是該民族國家的主體,票自然投給了昂山。至於經濟,西方國家及其友邦除了開拓銷售和利用廉價勞工市場,還可以為緬甸提供甚麼?西方對此應該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