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殺動物謀私利 死性不改恐釀災

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至今未休,病毒源頭更被指來自內地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出售的野生動物,公安部並於年初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嚴厲打擊涉及野生動物的一切違法犯罪活動,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誰知到頭來相關罪案竟愈查愈多,可見在利益驅使下,不顧後果、死性不改者仍大有人在。

最高檢日前公布,內地今年首3季度共起訴約1.5萬宗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相關犯罪,較去年同期上升六成多,且該3個季度相關罪案數字是呈遞增之勢,分別為2,000多宗、5,000多宗及7,000多宗;所涉則以非法捕撈水產品、非法狩獵和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3大類為主,佔比高逾九成。公告又指出,相關犯罪遍布全國各地,涉案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更重要的是,相關活動愈趨產業化及網絡化,更加證明當局聲勢浩大的查禁工作並未奏效。

疏於防範 招來疫災

對於出現涉及野生動物犯罪不減反增的奇怪現象,最高檢的解釋是因今年以來採取的高壓嚴打態勢所致,表示各級執法、司法機關都切實加大了相關打擊力度。這卻也帶出了另外一些疑問,譬如當局此前在對涉野犯罪的監管打擊上是否未能盡心盡力?畢竟上一次因野生動物引發的沙士疫情危機並不算年代太久遠,教訓更不該被輕易忘記;況且經過沙士一役,當局亦曾信誓旦旦表示會全力打擊涉野犯罪,卻不知從何時開始,又不再將之當回事了,以致一再疏於防範之下,進一步招惹來更具災難性的新冠疫情,然後才又意識到要加強打擊,着實諷刺。

當然,導致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相關犯罪更趨氾濫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亦不容忽視,便是人類自私貪婪的逐利本性。事實上,就在新冠疫情最吃緊、全社會都為之恐慌的時候,作為當年沙士疫源地的廣東省亦曾接連爆出非法野味交易事件,根本不管甚麽公共利益、道義責任;一些地方的非法捕獵野味行為仍然在繼續,甚至通過網絡群組招集隊伍,以暗語傳達指令,挖空心思避過監管;而隨着網購平台、電子交易以及快遞物流行業的迅速發展,網絡交易正逐步成為野味地下交易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令相關犯罪行為更具隱蔽性及更難被監管。

現實就是,涉野犯罪依舊勢頭旺盛,並不以當局的意志為轉移,這種尷尬局面很值得當局反思,前提則在於當局會否真能從一次次疫情災劫中吸取教訓,不能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痛。只識亡羊補牢,卻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持之以恒地將責任履行到位,難保下一次不會惹出更恐怖的疫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