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醜聞須澄清 媒體偏頗不光彩

《紐約郵報》爆料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介入烏克蘭的貪腐調查,繼而指控拜登的次子亨特與一間中國企業往來密切,每年收取高達一千萬美元的介紹費。大選最後階段爆出敏感新聞,特朗普陣營如獲至寶,特氏一再抨擊拜登「親中」,指「拜登贏就是中國贏」,惟初步民調顯示,特氏和拜登的支持度變化不大,這一方面顯示美國兩黨支持者均是「義無反顧」地盲撐各自候選人,另一方面也因為《紐郵》的爆料並無多大新意。

共和黨陣營早有耳語,指拜登在任副總統時,以撤銷對烏克蘭十億美元貸款為要挾,要求基輔當局炒掉調查烏克蘭天然氣公司貪腐醜聞的檢察官,再結合亨特在完全不懂當地語言且沒有能源行業經驗的情況下被高薪聘用,一條利益衝突的鏈條隱然成形。至於有指《紐郵》獲得的亨特個人電腦硬碟中,有亨特的吸毒和性愛片段,「新聞價值」更是等而下之。這些年來,亨特一直是負面新聞的主角,由服兵役期間被揭吸毒,到兄長年前因腦癌去世後不久即「接收」嫂子,私生活的「多姿多采」,一點不比特朗普遜色。

指控嚴重 必須交代

然而不管怎麼說,上述利益衝突的指控十分嚴重,必須有個交代,絕非民主黨陣營一句「朱利安尼並不可信」、「俄羅斯人做了手腳」,就可以蒙混過關。沒錯,《紐郵》是保守派小報,長期以來均是特朗普的「大好友」,但《紐郵》的老闆梅鐸最近卻狠批特朗普的最大敵人就是自己,並預計他將在大選中慘敗。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硬碟除了在《紐郵》手上,聯邦調查局(FBI)也有一份,報道內容的真確性,按說不難確定。

事實上,在亨特的「電郵門」,美國媒體也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正如拜登早前被前助手指控性侵一樣,自由派報章對亨特「電郵門」作冷處理,推特及臉書則以「消息來源有疑問」等理由,一度禁止用戶轉發《紐郵》的報道,但早前特朗普的稅務醜聞,卻不見它們採用如此高標準。當第四權也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民主還有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