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日傳出有超過二千五百噸、重金屬「鎘」含量超標的「毒米」,從湖南流入廣東省國家糧倉,涉案米商被判刑。有境外傳媒引述專家指,認為上述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凸顯內地當前對食品需求增加,糧食危機日益嚴峻。
報道指,案件已非中國國家級糧倉首次出現重大事故。在今年四月,雲南昭通市鎮雄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市場上查獲一批不合格的米線,經溯源後發現一批來自湖南的大米,含重金屬鎘超標,最後銷毀近一百噸大米。
家在廣東的異見人士王愛忠表示,事件中難辭其咎的不僅是米商,假如大米是從國家糧倉或渠道流出,理應涉及官員貪腐,也可能是官方監管機構失職。另在今年七月,內地網傳國家級糧倉糧食造假,「面上是糧食,下頭全部是沙」;上海、河南、貴州更有大型糧倉起火,各地傳出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
報道又引述經濟評論員,指糧倉接連出現亂象,源於糧食供需出現危機和壓力,令社會對糧食質素的要求下降。中國受西方圍堵,糧食供應能否自給自足備受關注。中央因此近期要求立法和加強監管,減少浪費食物。
分析認為,中國約兩至三成的糧食依賴進口,今年受到水災等自然災害影響,西南部以及湖北等地區糧食減產,令糧食供應進一步緊張。因此不排除有人利用不合格或過期的產品混入食物,如果加上法治不到位,這些造假的食物將來便會流入市場。
另有消息指出,糧食生產大省四川省日前在人大常委會會議時,提請審議「糧食安全保障條例(草案)」,着手制訂糧食安全修例,其中納入「藏糧於民」的概念,鼓勵餐飲企業以及一般家庭,平時根據需求儲存一定數量的口糧。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