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統計聲稱 大壩5年經濟效益858億

【本報綜合報道】三峽大壩水位超出防洪警戒線之際,工程本身效益再度引發外界關注。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發電、水資源調度和航運四大效益,尤以防洪為核心。官媒報道,初步估算僅二○○八年至二○一二年,三峽工程累計防洪經濟效益已經達到七百七十億元人民幣(約八百五十八億港元)。

在防洪方面,三峽工程建成代表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基本形成。從二○○三年投運至二○一七年,三峽水庫累計攔洪四十四次。另從投運以來,三峽船閘持續運行,二○一七年貨運量更達一點三億噸,是蓄水前每年最高貨運量的七點二倍。

三峽電站也是目前世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截至二○一七年底,累計發電量逾一萬億千瓦時,並佔全國發電量百分之三左右。補水效益方面,三峽水庫從投運至二○一七年汛前,累計為下游補水一千七百八十天,補水總量約為二千二百零五億立方米。

遷移民眾成本甚高惹議

惟工程惹來大量影響和爭議,其中作為工程最大的難點,移民安置經費佔工程總投資中百分之四十五,湖北及重慶共約一百四十萬名居民被遷移。另工程也導致大量古蹟遭淹沒,單在重慶涪陵至湖北宜昌狹長的淹沒區內,已有一千二百零八個文物,包括四百四十一處地面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