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已惹安全質疑恐增加地震頻率

【本報綜合報道】三峽工程從提出到論證階段,大壩的興建屢受質疑。其中有專家認為,三峽水庫庫容極大,必然會增加庫區附近的地震頻率,從而影響大壩安全。惟也有專家反駁,三峽工程主要建築物均具防震設計,故在沒有一定強度的地震情況下,不會對壩體造成影響。

據悉,三峽大壩蓄水容量為一百億立方米以上,由於壩底壓力巨大,導致地下水位受到影響,且對周圍的地形影響巨大。其中在三斗坪上游地區,地質主要為碳酸鹽岩,發生地震的可能性較大,惟專家估計最高震級不會超過黎克特制六級,而三峽主要建築物都可抵禦七級地震。

此前有報道指,自○三年投運以來,重慶市奉節縣已錄得十四次地震,其中最大規模二點九級。這些地震都有震源淺、破壞性大等特點。另重慶山下庫區近一半的地區都出現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現象。

支持專家:當地鮮有強震

支持工程的專家認為,當年論證壩址時,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就是地質條件,當時認為三斗坪附近的岩體比較完整,斷裂少,歷史上也極少發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發生破壞劇烈的強震;但也有反對者指出,選址時只考慮到地質的靜態狀況,沒考慮大壩蓄水後可能帶來的地質條件質變,而事實證明在大壩蓄水後,庫區微震已經明顯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