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理論恒星形成僅需15億年

天文理論認為宇宙星系盤是在宇宙大爆炸後,由多種物質及熱氣體冷卻分層合併形成的恒星,經約六十億年才能組合而成。一個國際團隊近日觀察到一個距地球約一百二十三億光年、宇宙大爆炸後十五億年後形成的星盤,不停旋轉吸入冷的塵質,更快速地形成恒星,挑戰傳統星系形成理論。

德國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院的天文學家尼勒曼(Marcel Neeleman)領導是次研究,他於二○一七年透過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巨型列陣無線電天文望遠鏡(ALMA),發現名為沃爾夫星盤的星系,是至今發現最遙遠的旋轉星盤。

專家收集數據 登學術期刊

尼勒曼與來自美國、日本等地科學家組成團隊,借助設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甚大陣列射電望遠鏡(VLA)及美國太空總署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分別收集沃爾夫星盤的分子質量和紫外光數據。分析後發現沃爾夫星盤是一個較冷的塵質旋轉星盤,反映落入的氣體可能是冷的,令星盤迅速凝結。

參與研究的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天文物理學家普羅哈斯卡指,沃爾夫星盤以每秒約二百七十二公里的速度旋轉,星系的質量是太陽的七百二十億倍,將宇宙大爆炸後仍未冷卻的氣塵吸入,快速地形成恒星。研究前日刊登於學術期刊《自然》。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