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據頻造假 政績驅動是主因

內地經濟數據造假問題揮之不去,一些地方政府在財政數據統計嚴重背離中央決策部署,呈現長時間、廣泛性造假及經濟虛高等現象,乃至鬧出地方GDP總量大於全國統一核算的「數據打架」尷尬局面,危害堪稱深遠。想要全面遏制歪風,惟有從源頭上解決。

山東省政府日前公布當地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情況,並將二○一八年的GDP數據作重新修訂,但就比之前的核算標準減少近一萬億元人民幣,等於總量下調近百分之十三,遭輿論質疑縮水嚴重,當中或存在造假成分。山東當局就指該次統計是更為科學、合理及規範的做法,且有效化解了過往多年累積的統計誤差,屬於好事一件。

數字出官 官出數字

此舉亦被認為是在國家實行統一核算之後的必然結果,過去多年間,內地當局一直實行分級核算制度,即是由各地自行統計之後,再由中央對上報數據進行匯總。問題是,各地報上來的數據到底有多少水分,則無從知曉,尤其在「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大背景下,地方官員為了政績造假已成必然之舉,此類現象更廣泛存在於所有與官員考核升遷有關的各個層面,弄虛作假、人為拔高經濟指標皆是普遍現象。

事實上,有關問題近年總是不斷曝光,且有愈來愈頻密之趨勢,像遼寧、內蒙古、天津等地早前爆出的相關問題都很嚴重,GDP遭注水成分竟高達三、四成,不可謂不誇張。而這仍只屬官方結論,民間的估算結果往往超出更多,情況更令人觸目驚心。

於是當局決定由今年起實行中央統一核算,希望通過「擠水分」摸清國家經濟真實狀況,以及因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作出政策調整。日前出爐的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便是由此而來,而在新的統計方式下,亦令更多地方經濟被「打回原形」,像東北三省今次皆被「擠」回二○一二年前的水平,之後的經濟增長等於零,結果令人驚愕。至於山東省,亦因近一萬億元的實際落差,使之成為本年度「水王」。

GDP數據造假導致的最直接後果,就是令中央對經濟形勢產生嚴重誤判,及由此作出一系列錯誤戰略決策。具體到地方,至少在虛高的經濟假象之下,會讓中央減少對其財政支持,若當地本已處於經濟負增長,勢必更加日子難過,不但投資決策捉襟見肘,民生福利亦難有保障,以致不少地方不得不主動承認造假,不再死要面子活受罪。

更尷尬的是,GDP造假似乎成了當局從上到下的「共同需要」,外界始終對中國的GDP總量及經濟增長速度表示懷疑,認為當局有意掩飾實情,為此內部不得不形成某種默契,以抵禦來自各方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