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步步進逼 伊核危機燒眼眉

美軍在伊拉克的基地被伊朗襲擊,總統特朗普沒有進行軍事報復,大戰危機暫時緩解。在應對跟伊朗衝突的問題上,特朗普至今向伊朗人發放兩個訊息。第一、美國人命傷亡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第二、伊朗人絕對不可擁有核武器。

這就解釋了為甚麼特朗普特別強調,基地遇襲中並沒有美軍人員傷亡。眾所周知,今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特朗普如果此時此刻發動另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相信可以提早收拾行李離開白宮,特氏「見好就收」的策略可算是最合理選項。問題是伊朗人也知道特氏這個「軟肋」,一旦認定美國是「紙老虎」,相信會專挑美國在中東的盟友開刀,以團結國內民眾一致抗美,轉移他們因經濟衰退引發的不滿。

如果說在保障美國人免受性命威脅方面,美、伊之間存在着某種默契,特朗普阻止伊朗擁核,則很可能失敗收場。就在伊朗革命衞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被暗殺後,德黑蘭宣布暫停履行核協議義務。一般估計,在一五年伊朗核協議簽署之前,伊朗距離發展出核彈尚有一年時間,如果伊朗完全退出核協議,時間將會大大縮短。

眾所周知,伊朗自簽署核協議之後,一直遵行不誤,豈料特朗普上台後,為了顯示自己比奧巴馬更有能耐,以「協議有漏洞」為由單方面退出協議,並企圖透過「極限施壓」逼德黑蘭重返談判桌,重新制訂新協議,加入包括禁止伊朗擁有中長程導彈,以及承諾停止支持區內恐怖組織等條款。

強盜邏輯 伊溫和派亦難接受

事實上,伊朗簽署協議後棄核,換取國際社會停止制裁,繼續發展下去,有機會成為和平解決地區性核危機的先例。如今美國人突然推倒重來,伊朗人作更多讓步換來的,只不過回到「停止制裁」的原點,如此強盜邏輯,即使是伊朗國內的溫和派也斷不能接受。

儘管德、法等國努力維護協議,但胳膊拗不過大腿,華府威脅對跟伊朗做生意的企業實施「二級制裁」,歐洲大企業不得不就範,這就等於將伊朗推向發展核武的不歸路,屆時區內競爭對手爭相效法,中東火藥庫勢必更為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