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攻擊美軍駐伊拉克基地,眼看大戰一觸即發,美國總統特朗普「臨陣退縮」,指事件中無美軍傷亡,加上伊朗「看來已退讓」,無意揮軍攻伊。
有趣的是,美、伊雙方對攻擊造成的損傷「各自表述」,除了強調沒有美軍人員傷亡,有報道亦指基地的核心軍事設施基本上毫髮無損;至於伊朗方面,則聲稱行動中清除了八十名「美國恐怖分子」。
然而軍事基地被炸始終是件大事,特朗普隨即宣布,加強對德黑蘭當局經濟制裁。問題是,美國人的「極限施壓」成效存疑,連一個北韓也搞不定,更何況實力更強的伊朗?顯而易見,所謂經濟制裁,只是「見好就收」的下台階而已。
伊朗方面的回應亦隱然有跟特朗普相呼應的意味。總統魯哈尼警告,若美方再犯下其他罪行必定遭報復,表面上十分強硬,但潛台詞也可以理解為「下不為例」,只要對方不再主動尋釁,德黑蘭亦不會進一步將局勢升級,這跟特朗普的「退讓論」,可謂異曲同工。
初步點算「戰果」,美、伊雙方暫時仍能各取所需。美國人尤其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心態其實相當矛盾,既要維持「美國第一」的世界霸權,容不得美國在中東的地位被死敵伊朗取代,另一方面他們又「身嬌肉貴」,對落手落腳參與戰爭怕得要命,如今對伊朗「小懲大戒」,即可令對方「退讓」,益見特氏「領導有方」。從伊朗的角度出發,美國的經濟制裁雖不至於令其亡國,但經濟仍免不了受到沉重打擊,當地近月以來已開始出現大規模反政府示威,蘇萊曼尼之死正好凝聚民心,同仇敵愾反美,如今特朗普在基地遇襲後「褪軚」,德黑蘭更可以勝利者姿態出現。
當然,美、伊衝突每一次升級,也增加擦槍走火,令局面完全失控的危險。沒有美國人死傷,特朗普可以按兵不動,伊朗向美國的盟友報復,又該如何應對?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指摘伊朗導彈擊落烏克蘭客機,導致六十多名加國公民喪生,果真如此,相信華府很難坐視不理,美、伊「鬥而不破」的脆弱局面,還能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