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針對總統特朗普的通烏彈劾調查,將於下周進入另一階段,司法委員會屆時將舉行首場聽證會,邀請特氏及其律師出席。就在此正面交鋒的關鍵時刻,《紐約時報》爆料,指特朗普在九月初時,也就是他跟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那一場災難性的電話通話後一個多月,白宮官員曾向特氏講述「吹哨人」投訴的事件,結果在九月十一日,白宮決定向基輔當局「開水喉」,發放數億美元軍事援助。
特朗普被指以華府軍事援助為條件,要求烏克蘭當局展開針對前副總統拜登及其兒子,以及烏國是否在一六年美國大選中「栽贓」俄羅斯插手干預大選的調查。對此,共和黨眾議院議員最主要的辯解是,澤連斯基及一眾烏克蘭官員,多番表明並未感受到來自華府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華府的軍事援款,最終還是在烏方沒有表明要調查拜登父子的情況下,予以發放,所謂「施壓」、「條件交換」,也就無從談起。正如特朗普的首任白宮幕僚長普里伯斯指出,在沒有實際證據顯示白宮跟烏克蘭當局存在「利益交換」前,一切全屬「誅心論」的捕風捉影。
然而,媒體的爆料若然屬實,大家就不禁要問,是否因為知道「吹哨人」的投訴將可能捅到國會那裏,繼續扣押烏國援款,後果將不堪設想,特朗普才無奈改弦更張?
更有甚者,共和黨挖空心思替特朗普解釋為何遲遲未向烏克蘭發放援款,其中一個理論是,特氏覺得單是美國人出錢協助烏克蘭抵禦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實在太「冤枉」,故決定「謀定而後動」,看看其他國家貢獻多少再作打算。這本來很合乎特氏的個人風格,然而根據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OMB)官員桑迪的說法,他到了九月初才收到白宮方面就其他國家對烏援助金額的查詢,其時對於華府扣款的各種揣測已是甚囂塵上。
特朗普跟共和黨人的關係,有點像嫌犯與辯護律師的關係,前者說的話不盡不實,拒絕「交底」,「律師」們只能被動捱打,不斷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